(3)讓男孩子盡量避免“女性化”,讓女孩子心胸開闊,也是克服嫉妒心理的重要措施。
假如寶寶有了嫉妒心理,家長要做好疏導工作,引導寶寶看到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將嫉妒轉化成要強上進的動力,去爭取趕上比自己強的人,要有寬容心。因此,日本有一位心理學家說:嫉妒是前進的動力!這也是不無道理的。
戰勝羞怯的培養
羞怯的孩子不合群,喜歡獨處,不願開口說話,似乎裝了一肚子的秘密,不論是父母的詢問、責備或是老師的批評,都不能使他們說出內心的感受和真實想法。有時對於這樣的孩子,真不知該何處下手。
心理學家、羞怯研究先驅菲力普·津巴多認為:許多成年人的羞怯本性可追溯到孩提時代。假如父母對寶寶的羞怯置之不理,那羞怯將會伴隨寶寶的一生。
津巴多的研究證明,害羞兒童一般情況下學習成績較差,不願意參加課外活動,不願與人交往。許多羞怯的人結婚很晚,甚至終生獨身。
此外,羞怯的人可能收入不多,不能勝任責任重大的工作。甚至那些有熟練技術的人由於羞於和他人打交道而在工作中受挫折。更為嚴重的是,有些人以酗酒和吸毒來掩飾其羞怯的本性。羞怯程度很深的人會孤僻離群,他們應找心理學家作專門的谘詢。但對於大多具有羞怯心理的寶寶來說,父母的幫助就可使他們安度難關。為此,專家為父母們推薦了以下的做法:
(1)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津巴多的研究表明,5個小孩當中有2個是怕羞的,其羞怯的程度因年齡不同而不同。津巴多的研究還表明,50%以上的男孩和60%的女孩多少都有不同程度的羞怯心理。
可是他們的老師卻對此毫不知曉。這些學生以消極對待課外活動等行為來掩飾他們羞怯的心理。津巴多認為,害羞的人總是消極被動地對待一切。
但有時羞怯孩子的表現方式有可能恰恰相反。教室裏的恃強淩弱者中有相當驚人的一部分實際上是很害羞的。有個幼兒園的小孩老喜歡不停地自言自語,不說話時卻對他的同學又推又踢。直到他10多歲時,他的雙親才意識到他實際上很羞怯,他的好強隻不過是一種遮掩罷了。因此,要善於觀察、善於發現這些羞怯的孩子。
(2)要以鼓勵代替批評。羞怯的小孩總是習慣自責,當社交中受挫時,羞怯者往往確信那是因為自己沒有出色的表現。批評使孩子受到壓抑,形成自卑心理,而表揚是積極的評價,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因而首先要給予孩子以勇氣。一位9歲的女孩描繪羞怯的感覺時說:“那感覺猶如自始至終被咒語鎮住一樣———就是一副傻呆呆的樣子。”她母親於是鼓勵她要有勇氣。“告訴我,不管什麼事,你都能把它幹好!”當她母親這樣鼓勵她時,小女孩說:“那就像王子來到我身邊解除了咒語。”又如林巧稚上學時,因為老師誇她有雙巧手,適合做外科醫生,使她後來成為聞名國內外的婦產科醫生。
(3)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孩子。有時一個家庭中一個孩子很外向,慣於在社交和家庭活動中唱主角,而另一個則很內向很羞怯。為了改變這種不平衡的局麵,一個五口之家在餐桌旁玩起了“新聞發布會”的遊戲,每個人不論年齡大小,都要講述一條當天發生的好消息。每個孩子均有發言的機會,其他人必須仔細聆聽並給予一定的評價。這樣,原本很害羞的孩子也能積極地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