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5分鍾品德培養法(4)(1 / 3)

那麼,該如何矯正孩子自私心理呢?我們的建議是:

(1)家長在讓寶寶感到自己生活在母愛、父愛或其他愛之中的同時,也應該讓寶寶懂得“回報”。每個孩子要主動回報愛他們的人,願意送給他們好東西,願意為他們做事。家長要珍惜孩子的這份可貴的情感。

(2)父母應引導寶寶關心別人,培養寶寶對他人情緒的敏感性。家長自己先要是一個人格素質合乎標準的人,這樣才能在寶寶麵前有說服力。家庭中夫妻之間、婆媳之間或鄰裏之間,互相體貼、照顧,隨時隨地噓寒問暖,從生活的實際出發,用行動引導寶寶感受到人與人的善良美好的關係,認識到互相尊重的必要性,從而主動地去幫助別人。例如,孫子在看電視,爺爺打盹了,媽媽不妨引導孩子,看看爺爺怎麼了,爺爺是不是困了,爺爺年紀大了,他要睡覺了,怎麼辦呢?使寶寶意識到應該關閉電視,讓爺爺好好睡覺。

家庭中應將關心別人,為了別人做出讓步,或為別人的快樂而做事等看做是平常的,是應該的,使孩子養成自覺性,並形成習慣。

在家庭中應該有這樣一條規矩:有好吃的東西,大家都應該吃;即使是單給寶寶的東西,也要訓練他能給大人吃一點。大人在這時可不要推辭或假裝吃。

家庭中還應形成這樣一些常規:吃飯先請老人或客人坐下;盛飯先給老人或客人盛;好吃的菜擺到老人或客人麵前;分吃水果等,要把好的、大的給老人或客人;不要影響別人做事等。習慣成自然,在這樣家庭裏成長的寶寶一般都比較大度、有教養、有愛心、能謙讓。

寬容大度的培養

嫉妒就是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這種行為又被稱作忌妒,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產生嫉妒心理是失去愛撫的一種正常的反應。父母對孩子的偏心,會引起兄弟姐妹間的嫉妒,老師對孩子的偏愛,又會引起小朋友之間的嫉妒。在3歲和11歲形成兩個易生嫉妒的高潮,在前一高潮期女孩子多,後一高潮期男孩子多;女孩子之間的嫉妒比男孩子之間或男女孩子之間的嫉妒要多。賞罰不公又會強化嫉妒情緒。嫉妒有時隻是一種輕微的煩惱,但大多數時候卻可能表現出明顯的敵意。如果隻是輕微的煩惱,這是無傷大礙的,假如發展成敵意,就有可能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寶寶年幼無知,缺乏理智,會幹出什麼來是很難估計的。當然,寶寶一般的嫉妒往往多表現出用言語表示不滿,或者毀壞自己沒有受表揚的“作品”,或者進行惡作劇使被寵愛或受表揚的小朋友難堪等等。

那麼,如何避免孩子產生嫉妒心理呢?我們給父母的建議是:

(1)不要偏愛。在家庭中,對孩子間的任何事情,要盡量做到合理公平,如果出現差別,要及時解釋並進行適當補償。例如:妹妹就應當揀姐姐的舊衣服穿,這時要說明理由:這衣服還沒有壞,應當節儉等。但是,不能總是揀舊衣服,一件新的也不買。適當的時候,還是要給妹妹添置比姐姐穿過的還要好的衣服。即使不從衣服上補償,也要從別的方麵,例如,吃水果,姐姐吃小的,妹妹吃大的等等,以免孩子心理失去平衡。稍大一點,逐漸習慣了,也懂得道理了,孩子便不會從這些形式上考慮父母是否偏心了。如果父母真是偏心,想掩蓋也掩蓋不了,子女遲早會感覺到的,長大後往往會形成家庭成員間的別扭和爭吵的局麵,甚至會釀成家庭悲劇。

(2)要賞罰分明、公正。家長不能有所偏袒。家長要弄明白原委,查清楚是非,分出來輕重,盡量做到賞罰合理,使寶寶心服口服,真正地認為父母是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