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5分鍾健康培養法(1)(1 / 3)

由於寶寶的年幼,身體髒腑功能比較脆弱,很容易罹患多種疾病。為能讓寶寶遠離疾病,健康地學習、成長,最好的方法是讓父母迅速成為家庭醫生。怎麼辦?趕快行動,花費5分鍾時間來了解防治疾病的知識和解決的辦法,使寶寶更健康。

根據症狀診斷疾病

如果您的寶寶生病了,您應仔細觀察症狀,以決定立刻就醫還是暫時觀察。

疾病有很多種類,平常患病次數最多的是感冒等呼吸道感染與痢疾,此外還有各種傳染性疾病、消化不良及耳、眼、皮膚等疾病。

幼兒期疾病特征主要有:

(1)幼兒期是最容易患病的時期:此時期雖然發育旺盛,然而身心方麵卻隱藏弱點,例如身體的免疫,寶寶剛出生時,具有來自母體的免疫力,且持續3~6個月,所以這段時間很少患病。但是,體內仍不具有葡萄球菌及大腸杆菌的抗體,所以一受到這些細菌感染,就十分嚴重。從免疫減弱的6個月以後,到2歲之間,最容易患感冒等傳染病。由於一邊患病、一邊得到抗體,所以過了2歲以後,生病頻率就會大為減少。

在發育過程中,免疫能力及自主神經係統不安定,身體的調整能力也尚未成熟,容易出現體質異常,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過敏等,例如濕疹、氣喘、再發性臍疝痛、起立性調節障礙等都是其中代表。

此外由於心理發展尚未成熟,某些精神因素會引發牛奶厭惡症,食欲缺乏等心理性疾病。

(2)患病時全身的反應:罹患感冒時,會流鼻涕、發生局部症狀,還會發熱、腹瀉、嘔吐、心情不好、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狀,有時還可能並發中耳炎。症狀較明顯的有突然發高熱、嘔吐、腹瀉、咳嗽、無精打采、喘鳴、哭鬧、沒有笑容、臉色不好等。媽媽平常和寶寶接觸機會比較多,因此較容易發現上述的症狀。

寶寶的健康狀況起伏不定,有時隻是暫時性的,但有時卻是疾病的前兆。所以,應仔細觀察各種征兆,如果這種症狀一直持續,則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3)疾病的發病速度快:寶寶期的疾病較少屬於慢性,一旦患病,病情進展快速,發現太慢容易形成重症,所以必須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無論是小寶寶或較大的寶寶,都無法完善地用語言表達出自己身體異常,所以必須由周圍的人發現,而負責此項任務的最適當人選,當然是媽媽,隻有媽媽最了解寶寶各種症狀,所以才能發現許多異常。

如果寶寶無緣無故心情不好,不願吃奶,或從來不會半夜哭泣的孩子居然在半夜哭鬧不停,且身體發熱,這時媽媽應憑著感覺,觀察出異處。

檢查的方法:親自喂乳的媽媽最容易發現寶寶有異狀,因為媽媽可以一邊喂乳,一邊用心來觀察寶寶。

(4)疾病痊愈後的心理影響:寶寶由於受到過分寵愛,而使以往自律的習慣完全改變,這點家長必須注意,不可因為過度溺愛寶寶,而使其出現各種異常現象,例如:過去能走,病愈後卻不能走,排泄無法自主,此時應使其心情穩定。

假如住院,必須與媽媽分開,往往會使寶寶受到驚嚇,若是2~3歲以上的寶寶,必須盡量說明,以減少他分離的不安感。

人一生中死亡率最高的時期:幼兒期死亡率,以出生4周內死亡最高,占2/3。占死因第一位是意外事故,以車禍、溺水最多;第二位是1~4歲的先天異常,5~9歲的惡性疾病(白血病等);第三位是1~4歲的肺炎、支氣管炎、5~9歲的先天異常。

以下是媽媽發現寶寶異常的要訣:

(1)觀察心情、臉色、表情:心情好壞是最簡單發現異常的方法,心情惡劣時,可能是身體有某些疾病,而笑與不笑,是最能反應心情好壞的表現,此外,可以依據下列表現來判斷:①臉紅;②臉色發青;③臉部發黃;④嘴唇發紫;⑤臉部腫脹。

(2)身體發熱:如擔心發熱,必須測量體溫,同時應注意以下各點:①額頭發熱;②吸母乳時口溫較平常高。

(3)不吃也不喝:食欲較平常少。

(4)嘔吐:吐奶,全身疲乏。

(5)睡眠異常:難以成眠,容易驚醒哭泣,或整天昏睡。

(6)哭泣:嚎啕大哭時,可能是因為身體疼痛,或心情不好。

(7)觀察身體必須注意的有:①皮膚是否發疹;②皮膚是否腫脹發青;③頸部是否有腫塊;④手腳是否僵硬;⑤腹部是否有硬塊;⑥身體是否腫脹。

(8)糞便異常:日常觀察是十分重要的,應該注意的有:①軟、臭、黏液多;②有血液或膿;③糞便硬、排便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