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寶寶出生後2~3周起,若寶寶吃奶或吃完奶後,出現持續性的嚴重嘔吐,或從口、鼻部用力噴出消化物時,則可能是幽門狹窄症。這是由於幽門(胃的下口)到十二指腸始端的肌肉先天性肥厚所致,幽門狹窄且食物很難通過。此時要盡早接受醫生的診察。
在寶寶嘔吐的疾病中,最嚴重的是腸套疊。症狀是嘔吐頻繁、臉色不好、一喂牛奶就吐、哭鬧不停,嚴重時會引起腹膜炎導致死亡。
此外,有腹瀉和嘔吐現象時,大多是乳兒腹瀉症(消化不良症)。如果引起脫水症就十分危險,因此腹瀉或嘔吐嚴重時,要趕緊請醫生檢查。若有發熱和嘔吐現象並且搖頭時,可能是腦膜炎或中耳炎。因感冒而咳嗽、嘔吐的情形也不少。
(2)幼兒的嘔吐:一般情況下幼兒嘔吐的緊急狀況不像嬰兒期那麼多。若咳嗽連帶嘔吐或扁桃體、咽喉發炎時,咽部常會受到刺激,導致嘔吐。
神經性嘔吐症是心理性的嘔吐症,神經質的寶寶會因不如意的事導致嘔吐,例如媽媽強迫吃飯,寶寶隻要看到食物就會嘔吐。
從2歲左右到小學一年級,神經質的寶寶常有周期性嘔吐症(自體中毒症)。如果突然嘔吐好幾次,而且嘔吐物有蘋果的腐臭味,則可判斷是這種疾病,它會伴隨強烈的腹痛,此時需做檢查。另外,發生嘔吐的急性疾病有腦膜炎、腦腫瘤、腹膜炎、食物中毒等。
寶寶咳嗽的處理
咳嗽是小兒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當病毒入侵寶寶的氣管時,會刺激氣管內的絨毛,加上氣管或支氣管的黏膜受到外來病毒的感染,黏膜會腫脹和肥厚。此時,體內組織為排除外來入侵的病菌,必須增加分泌,氣管絨毛便開始向外擺動(嬰兒期絨毛擺動功能較差),因而引起刺激。當這種刺激被輸送到腦中,自然而然會下達咳嗽的命令。因此,咳嗽是一種正常的機體保護性反應。
咳嗽代表呼吸道上的一種保護功能,因為呼吸道的黏膜上常有許多分泌物,通過咳嗽可以清除這些分泌物,以及呼吸道上的其他異物。有時寶寶剛睡醒,突然吸到冷空氣,在人群中、塵埃多的地方,或是空氣幹燥時,都會發生短暫的咳嗽現象,這並不意味著寶寶生病了。但當寶寶發出長時間或是聲音異常的咳嗽時,就應引起家長的注意了。
如咳嗽比較清脆,一般提示為上呼吸道感染;咳嗽較深沉,常提示為下呼吸道感染;咳嗽聲音嘶啞的,多為聲帶發炎所致;咳嗽聲音像小狗叫則表示喉頭水腫;帶有“沙沙”音的咳嗽多由支氣管哮喘引起。引起咳嗽的疾病很多,較常見的有百日咳、急性支氣管炎、急性喉炎和過敏性咳嗽等。以下逐一進行分述。
1.百日咳
百日咳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咳嗽,其特征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此病多發生於冬春季節。隨著百日咳疫苗的大麵積計劃免疫接種,其發病率已有明顯下降,但3個月以下的嬰兒發病率仍較高。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疾病,感染途徑為飛沫傳染。雖然母體的百日咳免疫力會傳給寶寶,但其效果很微弱。因此,即使是新生兒也有可能罹患百日咳;而且年紀越小,病情越嚴重,也容易引起並發症而死亡。
它的臨床表現為:
(1)初期症狀:患病初期寶寶伴隨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眼結膜充血發紅等感冒症狀,可出現低熱(體溫37.4~38℃)或中熱,3~4天後熱退,上述症狀好轉而咳嗽卻日漸加重。
(2)咳嗽:發病初期咳嗽為單聲,隨著病程的發展逐漸變成連續的咳嗽,直到咳出黏稠的痰液或將胃內容物咳出為止。劇烈的咳嗽可使寶寶麵部及眼瞼水腫、鼻子出血甚至顱內出血。
(3)新生兒和嬰兒症狀:新生兒和3個月以下的寶寶多無典型的痙攣性咳嗽。常常咳嗽幾聲後即發生屏氣,麵色發青,以至發生窒息或抽搐,甚至心搏停止,並且常常於夜間發作,如不及時搶救可造成死亡。
治療方法有:
(1)補充營養:若寶寶處於痙咳期,家長應利用其發作間歇及時喂奶,每次喂量要少,以保證寶寶能夠攝取足夠的營養,防止發生營養障礙。由於咳嗽常會誘發寶寶嘔吐,飯後或喂奶後應注意使寶寶保持側臥位,以防止嘔吐後將嘔吐物誤吸入氣管引起窒息。
(2)寶寶的居室光線要暗,溫度、濕度要適宜,以便在寶寶安靜下來後即可入睡。
(3)藥物治療:一旦確診,應住院治療,宜早期應用抗生素。對百日咳杆菌敏感的抗生素為紅黴素或氨苄西林,療程為14天;也可選用Ⅰ、Ⅱ代頭孢菌素。應用維生素K1或維生素K3可起到緩解痙攣性咳嗽的作用;百日咳免疫球蛋白可使痙攣性咳嗽減輕;病情嚴重的小寶寶,可使用地塞米鬆等腎上腺皮質激素減輕痙攣性咳嗽症狀,以縮短病程。對痙咳嚴重者,可適當使用苯巴比妥(魯米那)、地西泮(安定)等鎮靜藥。應用霧化吸入療法可起到濕化氣道、稀釋痰液的作用,這些措施都必須在醫院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