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借款籌資(1 / 3)

第三章 借款籌資

借款籌資是負債籌資的一種形式。在店鋪創建乃至任何商業實體的創建或經營過程中,通過向銀行借款來籌集資金是一條重要的籌資途徑。

在借款籌資之前,必須對市場進行詳細的調查,並製訂切實可行的計劃方案。在向銀行申請借款時,應將這些可行性資料一並報送給銀行,加深銀行對其項目實施可行性的了解。這樣,借款籌資計劃才有實現的可能。

一、借款的信用條件

根據商業銀行通行的慣例,在發放貸款時往往要附帶考察借貸方的信用條件。它主要包括:

(一)信貸限額

信貸限額是銀行對借款方規定的無擔保貸款的最高額。信貸限額的有效期限通常為一年,但根據情況也可適當延長。一般來講,借款方在批準的信貸限額內,可隨時使用銀行借款。但是,銀行並不承擔必須提供全部信貸限額的義務。如果借款方信譽惡化,即使銀行曾同意過按信貸限額提供貸款,借款方也可能得不到借款。這是屬於銀行職權範圍內的行為。

(二)周轉信貸協定

周轉信貸協定,是銀行具有法律義務地承諾提供不超過某一最高限額的信貸協定。在協定的有效期內,隻要借款方的借款總額未超過最高限額,銀行必須滿足借款方任何時候提出的借款要求。借款方享用周轉信貸協定,通常要按貸款限額的未使用部分付給銀行一筆承諾費。

(三)補償性餘額

補償性餘額是銀行要求借款方在銀行中保持按貸款限額或實際借用額一定百分比的最低存款餘額。從銀行的角度講,補償性餘額可降低貸款風險,補償遭受的貸款損失。對於借款方來講,補償性餘額則提高了借款的實際利率,增加了資金成本。

(四)借款抵押

銀行向財務風險較大的企業或對其信譽無把握的企業發放貸款,有時需要有抵押品擔保,以減小自己蒙受損失的風險。短期借款的抵押品經常是借款企業的應收賬款、存貨、股票、債券等。銀行接受抵押品後,將根據抵押品的麵值決定貸款金額,一般為抵押品麵值的30%~90%。這一比例的高低,取決於抵押品的變現能力和銀行的風險偏好。

抵押借款的成本通常高於非抵押借款。這是因為銀行主要向信譽好的客戶提供非抵押貸款,而將抵押貸款看成是一種風險投資,故而收取較高的利率;同時,銀行管理抵押貸款要比管理非抵押貸款困難,為此往往另外收取手續費。這一貸款方式對企業而言也存在著一些不利之處,如對抵押品的使用和將來的再借款能力等,籌資方應該根據店鋪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借款。

(五)償還條件

貸款的償還有到期一次償還和在貸款期內定期(每月、季)等額償還兩種方式。一般來講,借款方不希望采用後一種償還方式,因為這會提高借款的實際利率;而銀行不希望采用前一種償還方式,因為這會加重借款方的財務負擔,增加其拒付風險,同時會降低實際貸款利率。

(六)其他承諾

銀行有時還要求籌資者為取得貸款而做出其他承諾,如及時提供財務報表、保持適當的財務水平(如特定的流動比率)等。如借款人出現違約現象,銀行可馬上終止其該筆款項的使用權。

二、選擇銀行的方法

一般來說,銀行與借款人之間大多有一種直接的關係,常常表現為一種相互信賴且十分親密的私人關係,而且借款人的經營問題經常被討論。因此,銀行經常提供非正式的管理谘詢服務。

使用借款方式籌資的店鋪創建者應該認識到不同銀行間的重要區別。

(一)銀行間風險政策的差異

一些銀行傾向於采取比較保守的借款做法,而另一些銀行則從事所謂有創造性的銀行業務的實踐活動。政策部分反映了銀行管理者的個性以及銀行存款負債的特征。因此,在一個靜態社會中存款負債波動起伏的銀行往往是保守的貸款者。

(二)對新企業的扶持程度

一些銀行貸款管理者在提供谘詢和企業初創時期向企業發放貸款時十分積極。某些銀行甚至設有專門部門向預期有發展前途的企業貸款。這些部門可以向客戶提供許多谘詢,這類銀行往往是店鋪創建時借款的首選對象。

(三)銀行的忠誠程度

銀行在困難時期支持借款人的活動的做法是有差別的,這一特征稱為銀行的忠誠程度。一些銀行對企業施加很大的壓力,要求它們償還銀行貸款,而這時企業又前景暗淡。但是其他一些銀行則支持企業,通過卓有成效的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四)存款穩定性程度

不穩定性不僅產生於存款水平的波動,還產生於存款的結構。存款可以采取活期存款(支票賬戶)或者定期存款(儲蓄賬戶、銀行存款單)的形式。當定期存款量很大時,全部存款趨於更穩定。存款穩定性的不同,決定了當借款方處於困境時銀行願意在多大程度上對借款方提供扶持。

(五)貸款專業化程度的差異

較大的銀行有獨立的部門專門負責不同種類的貸款,如不動產貸款、分期償還貸款以及商業貸款。在這些廣泛的分類中,他們可能根據行業,如鋼鐵、機械或者紡織等,進行專業化分工。較小的銀行可能反映經營業務的特性和經營所處的經濟環境。他們往往是如石油、建築或者農業這類特殊行業的專家。借款者可以從對其經營業務種類十分熟悉以及經驗豐富的銀行那裏獲得更具創造性的合作與更主動的支持。可見,對於不同的企業形式或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而言,對銀行的選擇是應該有所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