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不良性格與情緒導致高血壓(1 / 1)

第十七章 不良性格與情緒導致高血壓

來自西方國家並且接受西方生活方式的移民,容易得高血壓,而發展中國家的農村發病率卻很低。有學者認為,這可能與伴隨著現代生活而出現的情緒緊張有關。

專家們指出,情緒激動,不論是憤怒、焦慮、恐懼,還是大喜大悲,都可能使血壓一時性升高,原因是情緒屬於高級神經活動。人在情緒激動時,在大腦皮質的影響下,可使延髓的心髒加速中樞和縮血管中樞興奮,使交感神經與腎上腺係統的活動明顯增強,此時,不僅普遍的交感神經末梢所釋放的神經介質--去甲腎上腺素增多,而且由腎上腺髓質分泌的腎上腺素量也大大增加。在交感神經和腎上腺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方麵,心髒收縮加強、加快,心輸出量增多;另一方麵,身體大部分區域的小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大。由於心輸出量增多和外周阻力加大,於是血壓升高。稍安靜後,一方麵來自大腦皮質的神經衝動減弱,交感神經與腎上腺係統的活動減弱,使血壓有所下降;另一方麵,當血壓升高時,還可通過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壓恢複。

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是具有感受血壓變化的壓力感受器。正常血壓波動,對這些壓力感受器即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神經衝動分別沿主動脈神經和竇神經傳人延髓,調整心血管運動中樞的緊張性,以保持動脈血壓的相對恒定。當動脈血壓升高時,主動脈弓和頸動脈竇壓力感受器所受到的神經衝動增強,傳入延髓中樞的衝動增強,使心抑製神經中樞的緊張性增高,心加速中樞和縮血管中樞的緊張性降低,由心交感神經和交感縮血管神經傳出的衝動減弱,由心迷走神經傳出的衝動增強,結果心跳變慢,心輸出量減少,外周阻力減小,血壓恢複正常。

據研究發現,個性過強,容易激動,遇事急躁,難以自抑,過分自負,刻板固執,多疑多慮,個性怪癖,或壓抑並抱有敵意,具有攻擊傾向的人,均可引起體內代謝失調、生理功能紊亂甚至出現高血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看到一些人情緒激動時,麵色發紅、發白、發青,甚至在盛怒之下猝然昏倒而發生中風,這主要是劇烈情緒變化引起血壓突然升高所致。

不良情緒是高血壓發病的誘因之一,而性格特征則是這個誘因的重要因素。人在情緒改變時,大腦皮質和丘腦下部興奮性增高,體內常產生一些特殊物質,如腎上腺素、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等,這些物質會使血管痙攣,血壓增高。

原發性高血壓是生物因素與社會心理因素綜合作用所致的疾病。國外人格心理研究者認為,人格決定人對環境的獨特適應性,而高血壓的發生可以說是心身係統不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結果。環境變化包括自然界的,也包括社會的。生活中常有所謂的緊張事件,一個人對緊張事件是否適應,以及適應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這恰恰是造成高血壓病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麵是人格特征影響著人對環境變化所致的反應。首先是生理反應,每個人的生理反應具有不同特征。有的人遇到刺激,生理反應迅速、持久、明顯;有的人則相反。這種不同的生理反應正是人格特征致病作用的途徑。其次是心理反應,個體遇到緊張刺激後,所作出的主要心理反應是情緒變化,而人格特征則會影響到情緒變化反應的形式。不良刺激包括悲哀、憤怒、憂鬱等,如果長期存在於人機體中,無疑會導致某些生理、生化指標長期處於高水平狀態,使某些器官所承擔的負荷加重,甚至受損,最終導致器官衰竭,造成機體發病。

因此,注意控製情緒,對防止高血壓的發生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應做到勞逸結合,調節好自己的日常飲食起居,保持愉快的心境,糾正不良的心理狀態,預防高血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