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飲酒與心血管疾病
酒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飲料。飲酒可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增添食物美味。但凡事須有度,飲酒過量可引發心血管疾病和腸胃疾病,危害健康。具體說來,飲酒主要與以下疾病相關:
飲酒可致高血壓。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飲酒者血壓水平高於不飲酒者。控製了年齡、吸煙、心率等因素後,飲酒次數及飲酒量與血壓呈顯著正相關。每日飲酒32-34g以上者,收縮壓較不飲酒者高5mmHg,舒張壓高2mmHg。因此,減少飲酒或戒酒被列為預防高血壓的措施之一。
飲酒與冠心病。飲酒對冠心病的作用因飲酒量不同而異。國外流行病學研究報告表明,經常少量飲酒對冠心病有保護作用。丹麥學者研究發現,在合並高血脂的中老年男性中,調整了其他混雜因素後,每周飲酒22杯或稍多的,冠心病6年累計發病率顯著低於不飲酒者。另有臨床試驗報告每日少量飲啤酒(320ml/天),連續3周,可使血液粘度下降,提高血管順應性和心搏指數,從而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壓。但大量飲酒則為冠心病危險因素。但酒的種類繁多,酒精含量不等,適量飲酒難以掌握,中西方人種也存在差異,因此不推薦適量飲酒作為預防冠心病的措施。
飲酒對血脂的影響。我們知道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在血脂中高密度脂蛋白(HDL-C)對血管有保護作用,而低密度脂蛋白對血管是有害的。許多研究發現,酒精可以升高HDL-C水平,且與飲酒量成正相關。但與此同時飲酒量越多,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可升高,因此,不能推薦用飲酒來提高高密度脂蛋白以預防冠心病的做法。
飲酒可導致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的症狀表現為心髒擴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與長期大量飲酒有關,但戒酒後可自行緩解或痊愈。節日聚會飲酒過量,可引起心跳加快誘發心律失常,還可致昏迷、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致死,稱為"節日綜合征"。
飲酒還與胃潰瘍有著密切的關係。飲酒不僅可以導致胃潰瘍,對於潰瘍活動期和有胃潰瘍病史的病人,還可造成潰瘍惡化、出血和複發。飲酒損傷胃粘膜,導致和加重胃潰瘍,其機理可能是:
1.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它可直接損傷胃粘膜,形成胃炎以及潰瘍,特別是空腹飲酒,損傷更明顯。許多人飲酒後馬上出現胃痛,正是胃粘膜直接被損傷的表現。
2.酒精可造成人體抵抗力全麵下降,胃粘膜的保護作用也減弱,容易形成潰瘍。
3.胃潰瘍病人因為潰瘍麵胃粘膜缺損,胃粘膜失去對酒精的隔離作用,酒精便能直接作用於潰瘍麵,輕則延緩愈合,重則潰瘍加重,發生出血甚至穿孔。
4.飲酒可破壞胃內的正常生理環境,致使細菌繁殖而生成潰瘍。
因此飲酒要適量,對於有心血管疾病、胃炎、胃潰瘍等胃部疾病病史的人要盡量少飲或不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