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發泄怒氣
表達怒氣
心髒病高危險群的男人,也就是所謂A型性格者,常過易於動怒。社會心理學家芙特斯博士以一項龐大的研究計劃,追蹤3156位38到59歲的佐治亞州男性數年,收集易造成心髒病行為的資訊。她說,A類型個性的好鬥和沒耐心,和心髒病發作有關聯。她的爭議性著作《被誤解的情緒》反駁壓抑怒氣危害健康的一般想法,認為怒發衝冠遠比保持平靜更具殺傷力。發泄或不發泄,這才是問題。較易患病的人比起健康人更容易將怒氣發泄出來,且每星期至少發怒一次。生氣的感覺需要爆發出來或咬著牙強忍下來,即使在心理學領域裏亦爭論不休。
另一項研究--由密西根大學公共健康學院執行,根據格林博士的看法,能保持冷靜的人,盡管已動怒但不顯示出敵意,其血壓比愛發脾氣者更低。格林博士進一步描述"冷靜反省"的方法--若找得出問題,就能解決糾紛。雙方先冷靜下來,以解決衝突的決心,共同理智地討論問題。
心理學上疏通怒氣的理論經不起實驗檢驗。支持"發泄怒氣"的心理學家們,所持的理論基礎是,釋放情緒之後必有較好的感覺。畢竟生氣和腎上腺及副腎上腺素的分泌有關,這些荷爾蒙使脈搏加速、血壓和血糖升高、消化器官的血管收縮。發泄出來時很舒服,尤其是對社會不義之事,能表達更好。訓斥對不起你的人更是特別有滿足感,或者將你如何受權貴欺壓的始末公諸於眾,也使你有冤屈得伸之感。但芙特斯博士卻說,表達怒氣隻會使你更生氣,脾氣更大,而且會養成習慣。如果你在動怒的一刻按兵不動,用高興的事分散注意,直到怒氣消了,至少比你破口大罵來得更愉快且更容易平複。持續的爭議焦點在於,到底這種改變會自然恢複(如芙特斯博士所說)、不妨礙健康,還是(如發泄學派所言)沒有發泄情緒,這種改變持續升高,會造成精神身體的病變。
心理分析師麥多認為壓製和壓抑怒氣是不同的,其差異在於你的意識。這兩者間,沒認清怒氣的壓抑可能造成的傷害更大。例如你如果因為不想引起爭端而下意識地忍下怒氣,這叫壓製;如果你從六歲起就對父親敢怒不敢言,無意識地將怒氣藏起來,這叫壓抑。她在其著作中還寫道:"怒氣對我們身心均有影響。我們必須認清它可能傷害身體任一部份,或影響情緒,最終累積得過多,還會傷害心智。如果我們將之想像成一種精力的形式,若受壓抑,一定會從別處跑出來。"
麥多醫生麥多醫生認為研究顯示壓抑怒氣造成腸胃、呼吸,循環係統和皮膚的不適。有些科學家甚至相信這種情緒和癌症有關。
自閉中心的研究主任魯克特爾和費城傑弗遜醫學院的一位助教,共同進行另一項研究。魯克特爾博士解釋道:"1950年代,兩位研究者觀察四百位癌症病人的生活型態,發現他們有著非常有趣的相似處,他們好像少了讓怒氣發泄出來的管道,隻好將所有怒氣往裏吞。大多數人無法以表達怒氣來防衛自己,但卻能為防衛別人或某一種原因而發怒,但輪到自我防衛時,便沒用了。"
利特博士記錄許多和壓製怒氣相關的研究,他認為下意識的壓抑也有其缺點。他追蹤5000位風濕關節炎病人,發現他們有共同的性格特色--無法表達怒氣,還發現潰瘍病人和風濕病人有同樣的紀錄。
別怒氣衝天
魯克特爾博士說,有項以英國進行乳房檢查女性為主的研究,亦指出"幾乎不生氣的女人和脾氣暴躁的女人,似乎比適當發泄怒氣的女人更容易有惡性瘤產生。良性瘤和惡性瘤患者中,有很高比例的人表示在過去1年中生的氣比1000多位健康者還多。"她和芙特斯及格林博士一樣,也不提倡以泄憤取代壓抑。她調查1100位沒有乳癌的女性,將結果和15位良性腫瘤及15位惡性腫瘤患者作比較。她說:健康的女性,則較容易氣過就忘了,將心力轉移到較愉快的事上麵。良性瘤女患者則傾向於一生氣就一直氣下去,因此其怒氣常變成無法解決的內在衝突。而大多數有惡性瘤的女性又比良性瘤的更常生氣。有惡性乳癌的女性,即使自己沒錯,也較常為自己生氣而道歉,因此她們不論何時,一表現敵意常立刻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