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在廢墟的底色下,重新審視生活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在先哲們的情懷和視野裏,人與人、人與天之間的和諧共處就是天地間最奇妙的樂章。在瘋狂追趕西方現代化的進程中,四處奔波的人們幾乎忘記了古人的遺訓,忘記了親情、友情、道義的意義,以及生命本身的重要性,而恰恰是這些東西,給了人們一次次在絕望中複蘇的力量。先賢對大同世界的設想、對人際的看法,隨著歲月的流逝被打磨成了圓潤的智慧琥珀,在現代社會依然能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尋找家庭倫理中的人性光輝
在人生的旅途中,家是你永恒的港灣,疲憊了,想一想家,那是你力量的源泉。
在社會的紛爭中,家是你永恒的堅石,懼怕了,想一想家,那是你自信的來源。
家,一個簡單的名詞,卻承載了太多的堅強與信仰;
家,也許是簡陋的草屋,卻可以風雨不動安如山;
家,一份永恒不變的情感……
劫難往往會使曆史定格,同時也定格了家這個因素。隱藏於日常生活中所有習焉不察的爭吵、告別,似乎都因為災害的突如其來而變得意義非凡。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家庭倫理和親情、愛情,在災難帶來的悲傷與絕望中,一一呈現給世人。
1976年唐山地震,距離唐山市區一百公裏外的小鎮上,一位少年因為父親沒有在他的作業本上簽字而惱怒,賭氣睡覺。地震來臨時,全家人都忙於逃命,當父親發現小兒子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向兒子的小屋衝去,在屋頂塌陷的那一刻,將兒子護在了身下。
在災難中,情感是人們得以重新站起、再次團結的重要因素,而親情則是家庭的核心凝聚力。無論是在地震災害,還是在其他災禍之中,家庭永遠是人們心靈和肉體的歸宿。不管從理論上把家庭歸為社會的最小細胞,還是把它看做風雨相依的小世界,對於家庭的描繪,最真切可感的就是北宋蘇東坡的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蘇大學士一句話,觸動了無數人的情思和哀思:“家——人類靈魂和情感的歸屬與安頓!”
我們在災難中看到了親情所展現的人性的一麵,同時也要對現代生活家庭觀念的薄弱進行審視。電視上播出的有關親情的公益廣告,例如以“多回家陪陪父母”、“多陪陪孩子”等為主題的廣告不在少數,它呼籲人們重視與家人之間的溝通,同樣也說明了現代人對於家的依戀明顯淡薄。
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現代社會的快節奏、高壓力之下,人們往往“披星戴月”,忙得不可開交,甚至與家人同飲共酌的時間都在打電話商談公事。然而,一些天災人禍等不幸事件發生後,許多人麵對天人永隔,流下了痛苦的淚水。
回想中國古代,家庭生活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傳統道德以親情為情感核心,以倫理道德為外在強化手段,用“三綱五常”等禮法構建起各種人際關係。親情關係的構建和家庭倫理觀的塑成,讓中國人非常注重家庭關係,對於家庭的看重往往高於一切,這就是中國人總講“家和萬事興”的原因。
當代人們追求並實現了個人的獨立、自由等價值,並產生了社會進步和更新的動力。但同時,由於個人本位觀念改變了社會的基本要素,也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響。人們有時會厭倦家庭,家庭成員之間關係渙散,人與人、家庭與家庭之間交流甚少,家庭成員內部缺乏責任感。子女在成家立業之後,失去了對父母的依賴,責任感更加淡薄,親情鏈條不斷鬆動。人們對親情、家庭和社會的疏離有時讓人難以理解,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變得更為“現代和先進”,以推崇個性和叛逆為榮的年輕人都以不被家庭約束而自豪。然而,親情就真的如此容易被拒於人們的生活之外嗎?
1925年,主持發掘埃及吐坦卡蒙陵的霍德華·卡特,打開了3300年前埃及國王的金棺。人們驚奇地發現,年僅18歲的國王木乃伊額前放著小小的花環,這是年輕的皇後送給亡夫最後的禮物。皇室奢華的陪葬品舉目皆是,但沒有一樣能比得上這幾朵枯萎的花帶來的溫暖。3300年的時間,仿佛從昨天到今天一樣短,花可以枯萎,可是愛永遠新鮮而動人,任何世俗的名利在它麵前都黯然失色。此時,愛情與親情的力量,仿佛感染了所有對家庭情感漠視的人。
在被無情的地震深深埋葬的人群中,恐怕有很多人都曾經為了簽一筆生意而忽略了和家人的晚餐,很多人為了跑一份訂單而忘記了親人的生日或者重要的紀念日,很多人也許會因為父母的管教而離家出走……這些人,在地震的一瞬間會想些什麼呢?他們中的幸存者有機會可以對著親人哭泣,傾訴對親人的愛和對自己的責難。
汶川的一場地震,讓太多忽略親情和生命的人們翻然醒悟:如果上蒼能夠給人們一次重新生活的機會,再也不會有人為優越的物質生活而完全放棄家庭。這人世間最美好的,莫過於親人的平安和健康。災難,令人們重新回歸了自己的世界,開始不斷反思社會、家庭和個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