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自然的思考,心靈文化的救贖
巨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常常引發人類對自我與自然的關係的重新思考。今日,人們在奢望征服自然卻引起自然的“憤怒”後,對生命有了更新的認識——敬天畏地,熱愛周圍的一切,把寶貴的生命用來保護美好的世界,這才是愛護我們自己。
自然有被破壞的時候,我們的社會文化也有被損壞的時候。如同敬畏自然一樣,我們應當正視文化的價值,去挽救可能失去的或處於危險中的任何一個鏈條,做無愧於心的救贖。
我們不是自然的尺度
一列從北京開往大連的火車在晚上緩緩行駛。突然,強大而刺耳的刹車聲傳遍了整個車廂,座位頂上的行李包落了一地,不少已睡著的旅客被驚醒,開始議論紛紛。原來,列車快要到唐山車站了,這時司機突然發現前麵出現三道藍光,把火車都照亮了。民間諺語有“地光現,八成險”,司機出於本能而緊急刹車。接著,一場巨大的地震開始了。這是1976年7月28日發生在中國唐山7.8級大地震前的一個故事。這列車上1000多名乘客免於災難,而離他們不遠的唐山,卻有幾十萬人未能幸免。
中國的曆史是一部災難史,史書記載的字裏行間所滲透的血淚讓人不忍卒讀。唐山地震之後,一些大的自然災害時有發生。人們在無限的哀思中哭泣,一麵指責自然的無情,一麵生出對自然的敬畏。
每一年,世界的各大洲都會發生許多重大災害。災害從人類出現之前一直到人類成為地球的主宰,始終不曾間斷。人類把災害分成了兩類:一是天災,比如地震、火山、台風和海嘯等,是大自然帶給人的無情損失;另一種叫人禍,是由於人的行為、觀念不當而引起的災禍。有時候,天災和人禍不能截然分開,例如受到全世界關注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等,表麵上是天災,其實是人類對自然環境不加節製地拋出生產、生活廢物等原因引起的。中國每年各地區經常發生的洪災,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江河沿岸水土流失、植被遭到破壞引起的。令人們心有餘悸的“非典”,也是因為人們肆意進食野味所致,最終成為全球的“病魔”。
1997年,世界1575名科學家發表了《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在開頭就說:“人類和自然正在走上一條互相抵觸的道路。”這個看法非常深刻,絕非危言聳聽。由於人類長期過度開發自然,資源浪費,臭氧層變薄,海洋毒化,環境汙染,人口暴漲,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問題麵臨巨大挑戰。人類無論多麼強大,也永遠不可能超越自然而存在,永遠都是食物鏈、生態鏈中的一環。那些在科技力量支撐下產生的“人定勝天”的思想,隻是自欺欺人。
人類改造自然的程度始終有限。雖然在現代社會,科技的力量是偉大的,人們對自然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也慢慢開始有了防患能力。由於過於崇拜科技手段,人類過分自信地以為可以“改天換日”,即便不能,至少也能使天地翻覆。可是,人類忽略了自然的感情,忽略了自然界給我們的一草一木都是一種恩賜。2003年冬季,中歐發生了自中世紀以來最嚴重的洪災,冬季的暴風雨來臨時,洪水隨之而來。中國黃河近年來由於保護不當,水土流失、河水匱乏、汙染等問題非常嚴重,而沿岸人民的生產、生活用水都要仰仗“母親河”的供給。
如今,在大自然頻繁的災害麵前,人類無所適從。曾經見識了印尼海嘯的人心有餘悸地說:“無邊的大海就如站起來走向你,水蓋住了天。”對於整個生態環境,我們是不是應該心存敬畏,加以崇敬和尊重,並善待上天的恩賜呢?
中國發生的災難遠遠多於其他國家,卻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種奇怪的逆差不禁引起人們的諸多思考。中國傳統智慧精髓的代代傳承在其中似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落烏雲漲,半夜聽雨響”,“今冬大雪飄,明年收成好”,“四月不拿扇,急煞種田漢”等,這些民間古諺都是古人借助氣候、農業、災害、生產生活經驗等智慧高度概括出來的。因為懂得應對災害、順應災害的規律,所以人們才能一代代繁衍到今天。古代中國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風俗:視大山為神山,視湖泊為神湖,視大鳥為神鳥。這種對自然的崇拜皆源於對其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