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堅持原則,再難也要做好人

承擔責任,毫無保留地幫助別人

一個官吏問趙州從諗:“和尚會進地獄嗎?”趙州和尚回答:“老僧第一個進!”官人不解地問:“你是得道高僧,修行這麼好,怎麼會進地獄呢?”趙州從諗回答道:“我不下地獄,誰來教化你?” 

禪宗的情懷,不在於潔身自好,而在於毫無保留、不帶任何附加條件地幫助別人。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菩薩低眉,金剛怒目,大慈悲,武王一怒而安天下,這些才是菩提心,大悲心。用仙家的道理來說,菩提心是內聖外王。體是內聖之學,用是外王之學。以佛家的道理來講,菩提心的體,是大徹大悟而成道。菩提心的用是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不是躲在冷廟的孤僧,或自命清高的隱士。

不置身事外,勇敢地入世行慈悲事宜,度一切眾生,這種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善,正是佛的境界,也是生命的最高道德。 

佛陀在因地時,有一回與五百商人同坐一條船,船上有一個賊,想殺五百商人竊取金銀珠寶。佛陀當時已有他心通,知道賊要殺五百商人,而且是絕對勸不聽的。他心裏想;“如果告訴商人,唉!這賊一定活不了;不告訴商人,這賊一定會殺商人。”那怎麼辦呢?

最終,佛陀自己把這賊殺了,這叫“殺一賊而救五百商人”。

這賊你不殺他,讓他殺五百商人,他會墮無間地獄的,怎麼得了!佛陀在因地時大慈大悲完全無我,所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佛陀想:“我自己來下地獄,我來解救他。”因為明白了佛法,故而以大悲心做下這“殺一救眾”的偉大創舉。

所謂“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其實是一種責任。這是一些承擔了重擔的人對於自己的激勵,是以個人的犧牲換來具體利益的一種承擔。

某個國家的總統說:“我不敢休息,我休息半個小時,我的國家的前進就慢了半個小時”。這句話讓人感動,這是國家總統的境界,對於他來說,自己沒有權利休息,哪怕自己在地獄般的生活中,隻要自己的國家美好就可以了。當然,他自己未必就是在地獄中。

身居高位的人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隻是擁有權利和名利,同時,他們中很多人還擁有強烈的對於社會的責任感和犧牲精神。這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他們要承受很多的誤解,承受很多的壓力,承受很多的非人道的東西,甚至做出很多讓人罵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就是地獄呀。

不管一個人在怎樣的位置上,他將承擔怎樣的壓力和犧牲,他們隻能自我安慰:“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有沒有責任感,其實是對一個人的基本要求。

責任感反映了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我們一般可以看出,有責任感的人,絕不是個人中心主義者,而從來都是認為他人的、集體的、國家的利益總是先於自己的利益。在家庭生活中,他們孝敬父母,嗬護家人,毫無怨言地挑

起最重的擔子。在社會生活中,他們對屬於自己的義務總是全力以赴,從不會袖手旁觀或推

給別人。責任感也是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表現。有責任感的人,他們的價值觀是在幫助別人

獲得幸福中得到滿足,而他們自己卻少有索求,因而表現在實際行動中,有責任感的人總是

顧全大局、忍辱負重、任勞任怨、助人為樂、謙遜禮讓。他們表裏如一,心境澄明,人前人

後一個樣,有無名利一個樣。他們從不追名逐利,但對於失誤、不足卻又不推諉、不塞責。

每個人都肩負著責任,對工作、對家庭、對親人、對朋友,我們都有一定的責任,正因為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責任,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社會學家戴維斯說:“放棄了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就意味著放棄了自身在這個社會中更好的生存機會。”

德行就是力量,它比才能更重要

一個人如果才高八鬥而德行不好,那麼聖人連看也不看他一眼,隻有德才兼備才是完美的人才。無論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為基礎,隻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成功。 

從前,有個大財主,他有7個女兒,個個花容月貌,美豔無比。每當家裏來了賓客,財主總要女兒叫出來展示一番。他最想聽到的就是客人們的讚歎聲,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

有一天來了個客人,財主照樣讓他看自己的女兒,然後問他:“我的女兒美嗎?” 

那個人說:“這樣吧,你將女兒披上盛裝,去各地街上行走,如果每個人都說她們美,我就給你500兩黃金,隻要有一個人說不美,你就輸給我500兩黃金怎麼樣?” 

財主動心了,於是欣然同意。 

他帶著女兒在各地遊走,每個人都說他的女兒漂亮,眼看500兩黃金就要到手了,財主又帶他們來見佛祖,得意洋洋地問:“佛祖,你說我的女兒漂亮嗎?” 

佛祖不屑地答道:“不漂亮!” 

財主非常不高興,問道:“城裏的人每個人都說她們漂亮,怎麼就你一個人說不漂亮呢?” 

佛祖回答說:“世人看的是麵容,而我盾的是心靈,在我認為,身能不貪錢財,口能不說惡言,意能不起邪念,這樣才是美!” 

財主聽了佛祖的話,灰溜溜地走了。當然,他也輸了500兩黃金。那個和他打賭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子,他知道佛祖是怎樣看待美的,到佛祖這裏來是他為財主安排的最後一站。

一個人隻有心靈達到了完美,達到了德行的境界,才算真正的美。

有一位老鎖匠一生修鎖無數,技藝高超,收費合理,深受人們敬重。漸漸地,老鎖匠年紀大了,為了不讓自己的技藝失傳,他決定為自己物色一個接班人。最後老鎖匠挑中了兩個年輕人,準備將一身技藝傳給他們。一段時間以後,兩個年輕人都學會了不少東西。但兩個人中隻有一個能得到真傳,老鎖匠決定對他們進行一次考試。

老鎖匠準備了兩個保險櫃,分別放在兩個房間裏,讓兩個徒弟去打開,誰花的時間短誰就是勝者。結果大徒弟隻用了不到十分鍾就打開了保險櫃,而二徒弟卻用了半個小時,眾人都以為大徒弟必勝無疑。

老鎖匠問大徒弟:“保險櫃裏有什麼?”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師傅,裏麵有很多錢,全是百元大鈔。”問二徒弟同樣的問題,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說:“師傅,我沒看見裏麵有什麼,您隻讓我打開鎖,我就打開了鎖。”

老鎖匠十分高興,鄭重宣布二徒弟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眾人不解,老鎖匠微微一笑說:“不管幹什麼行業都要講一個‘信’字,尤其是我們這一行,要有更高的職業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養成一個高超的鎖匠,他必須做到心中隻有鎖而無其他,對錢財視而不見。否則,心有私念,稍有貪心,登門入室或打開保險櫃取錢易如反掌,最終隻能害人害己。我們修鎖的人,每個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

老鎖匠的話著實耐人尋味,他把道德作為權衡徒弟的最終標準,所以二徒弟雖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終因為品德高尚而被師傅選為接班人。

西萊?福格認為,決定一個人價值和前途的不是聰敏的頭腦和過人的才華,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識就是力量”更為正確。

我們的確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如果品質不好、能力差也就算了,對別人對社會的危害還不會太大。恰恰是一個能力非常強、智商非常高的人,如果品質敗壞、野心很大,那他造成的危害就會非常大,有時候甚至會達到致命的程度,斷送一個單位、一家公司,甚至一個國家。2001年9月11日發生在美國的911事件帶給我們這樣一個重要的啟示:沒有靈魂的頭腦,沒有德行的知識,沒有仁善的聰明,固然是一種力量,但它們是隻能起壞作用的力量。他們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或者也能給我們一些趣味,但是你很難尊敬他們,就好比我們對待扒手的敏捷或攔路強盜的馬術一樣。

反之,一個人品質很好,能力雖然差了點,但他隻要虛心好學,提高自己,也就會逐漸有所進步,把事情做得更好。當然,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因此走向另一個極端,忽略人的能力,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畢竟,德行是你行走人生的前提,才能是你創造人生的手段,兩者結合,才能使你的人生絢爛多姿!

心存畏懼,從內心規範克製自己的舉止行為

常有人說到“大無畏”的精神,佛曰:把生死置之度外謂之“大無畏”。大無畏精神的確能夠體現英雄氣概,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生是不能無所畏懼的。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這裏所謂的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隻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是最有智慧的人,一是最笨的人。聖人教我們要尋求畏懼,“畏天命”,等於宗教信仰。中國古代沒有宗教的形態,但有宗教哲學。“畏大人”,這個大人並不是一定指高官權貴,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皆可謂之大人。隻有對他們持有高山仰止的畏懼之心,才能有所成就。“畏聖人之言”,像我們讀《論語》,看四書五經,基督教徒看聖經,佛教徒看佛經,都是讀聖人之言,怕違背了聖人的教誨。

一個有思想信仰的人,他的成就絕對不同;而當一個人到了一種沒有什麼可以約束自己的時候,很容易就是失敗的開始。

曾有一家世界知名企業要招聘一個重要的職位,應征之人非常多,該企業讓每個人都仔細填寫一份履曆表,其中一欄為信仰,其實這一項是該公司一項重要的衡量標準。

這家企業第一輪篩選出局的人便是在信仰一欄明確標注著“我信仰自己”和“絕無”的應聘者。許多人感覺不公平,企業的總經理說:“當一個人信仰自己,或者堅信自己沒有任何信仰時,表明此人對人生、對生活缺乏應有的畏懼之心。這種‘無畏’是很危險的,它會讓人很容易陷入名利場中無法自拔。即便他寫上一個人的名字,也表明在他心中除了自己還有其他的行為準則在約束他,如果完全沒有,那麼這種人不是我們想要的。”

有這樣一則故事,寺院中都有不可違背的清規戒律,即便如此,還是會有某些和尚屢屢犯戒。這天,剛剛做完日常佛事,僧侶們正要走出禪房時,方丈守心法師揚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個瓷瓶,摔了個粉碎。眾弟子一下愣在那裏,不知方丈的這一舉動,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所致。守心法師見學僧都以探詢的眼光看著自己,便語氣凝重地說:“一杯泥土,不知經曆了多少工序,經過了多長時間的煆燒,才超脫成珍貴的瓷瓶,被我們擺上了神聖的供桌,成為一件高貴聖潔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會損壞,可以萬世流傳。可是,揚手之間,它就墜落於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個人,尤其是斂德修行的僧人,取得了法號,悟出個境界,不是件易事!若不珍惜、不自律,墮落起來與瓷瓶無異!”僧侶都默默無語,有些人忽然有所頓悟,合掌跪地,深表懺悔。

當心中有所畏懼的時候,才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會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才會從內心規範克製自己的行為舉止。

不知天命,不畏大人,不聽聖人之言,一個如此無知無畏的人不論在何種遊戲中,都是最容易犯規出局的。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總得有所敬畏。那種對任何事物、任何規則都“無知無畏”乃至“大無畏”的固執心態,將是十分可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