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是人類在漫長的生命循環中不斷探索和積累的自我保健、強身祛病、延年益壽的方法。所謂四時養生,即按照一年四季的變化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各部分的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隨四時氣候之變化而調節飲食是飲食養生的原則之一,對保證機體健康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腎在五行中屬水,水是生命之源,腎也是人的生命之根,一年四季都要注意養腎。人的機體是個小天地,和自然界一樣有四季的變化,而且受自然界變化的影響。人們應該根據四季的變遷來調養身體,以適應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成就最健康的自己。
春養肝-調暢肝經補好腎
春季以護肝為主
肝髒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髒儲藏充足的血液,可濡養形體官竅,使機體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肝髒儲存血液減少,可出現肝血虧虛、濡養功能減退的症狀。如果肝血不足,不能濡養雙目,便會導致眼睛幹澀、視力下降;不能濡養筋脈,則容易出現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情況。
《黃帝內經》上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意思就是說,春季的三個月,是推陳出新、生命萌發的時令。中醫認為,肝主春,即是說肝與春氣相通應。春季為一年之始,陽氣始生,自然界生機勃發,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而肝主疏泄,惡抑鬱而喜條達,因此,在萬物複蘇、生氣漸長的春季,如果肝氣得不到暢達,則很容易傷肝氣,不利於肝髒氣血的充盈和濡養形體官竅功能的發揮,嚴重時還可能誘發肝髒痼疾。因此,春季養生以養肝護肝為先,注意在精神調攝、飲食起居等諸方麵,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
養好肝也能養好腎
肝藏血,腎藏精。中醫認為,精血同源,換句話說,養好肝血也能夠補充腎精,肝血充足則腎精自旺。中醫的經典裏有句話:“人臥則血歸於肝。”因此,養肝血的最佳方式就是好好休息。古代的子午流注針法有這樣一種理論,認為肝膽在晚上11點至淩晨3點最興盛,各個髒腑的血液都經過肝,此刻肝髒的解毒作用也達到了最高峰。因此,人在此時也應順應自然,保證充足的休息。此外,過度勞累有傷於肝,因此平時工作要避免過度勞累,並注意及時休息補充體能,讓肝髒能發揮其調節氣血的作用,以消除疲勞的感覺。
男子的排精以及女子的排卵與月經來潮等,都與肝氣的疏泄有密切關係。古代著名醫家朱丹溪在《格致餘論·陽有餘陰不足論》中談道:“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男子精液的儲存與施瀉是肝腎閉藏與疏泄作用相互協調的結果。肝氣的疏泄功能發揮正常,則精液排泄暢通有度;肝失疏泄,則排精不暢。女子的排卵與月經來潮也是這個道理。肝血充足,疏泄功能正常,則月經周期正常,經行通暢;肝血不足時,可見月經量少,甚則閉經。
春季如何養肝
春季養肝首先要調暢情誌。中醫講“肝主情誌”,肝異常會影響人的情緒;反之,心情的好壞也會影響到肝。所以,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情是養肝血最好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忌鬱怒,因為暴怒和鬱怒最傷肝氣。其次,起居有常,避免熬夜。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認為,子時(23點至1點)和醜時(1點到3點)是膽經和肝經最旺的時間段, “人臥則血歸於肝”,當人躺下時,肝髒就能得到氣血的充養,有利於人體一天精力的恢複,所以晚上23點之前最好處於安臥狀態,如果長期熬夜,則肝血必然大虧。
春季養肝還要注重飲食調養,以下3點尤須注意。
①初春時還較為寒冷幹燥,應適當多喝水以補充體液,增強血液循環,促進肝髒新陳代謝,多喝水還有利於消化吸收和排出廢物,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機體的損害。
②傳統養生學認為在春季肝氣旺盛的時節,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旺而損害脾胃,因此提出了春季“宜少酸增甘”的食味理論。其實,這一理論需要辯證對待。酸味具有收斂作用,食用過多會抑製生氣,但是對於肝陽上亢者,則可以適當食用一些酸味之品以收斂過亢的肝氣。
③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提出:“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不可一於溫也。禁溫飲食及熱衣服。”春季天氣較為溫暖,加之經過一個冬天的進補,體內已經積攢了不少內熱,因此春季不宜多食溫熱性質的食物,如羊肉、狗肉、咖喱、辣椒、桂圓等,以防上火。小麥有“除熱……養肝氣”(《飲膳正要》)的作用,春季煎湯飲用極佳。
豬血
補血養肝、熄風鎮驚
性味歸經
性平,味鹹。歸心、肝經。
相宜搭配
豬血+豆腐
豬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鐵等營養物質,具有補血、生血的功效,豆腐有滋潤補益的作用,二者搭配炒食能補中益氣,同時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豬血+菠菜
豬血可通利大腸,菠菜性滑,同樣具有此功效,二者搭配共奏潤腸通便、補血止血之功效。
★補肝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