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兩項創意製造NTT銷售奇跡(1 / 1)

第72章 兩項創意製造NTT銷售奇跡

當你要打公共電話時,很不巧口袋中沒帶硬幣,結果電話打不成。可能許多人都有上述的體驗,為了解決上述的不便,卡式電話便應運而生。

所謂卡式電話,就是把電話卡插入後即可打通,並可自動計算使用的次數。而使用電話卡打電話就像用信用卡買東西一樣,每月的電話費用月底從使用者的銀行存款中扣除。這是美國使用電話卡的一般情形。

日本使用電話卡較歐美落後。1972年,當可使用百元硬幣的黃色公用電話在日本問世之後,遭遇了無法退幣(找零)的麻煩,抱怨之聲四起。以現代的科技,要設計找零的電話機很簡單,問題出在儲存零錢所需的空間太大,最後逼得NTT(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隻得趕緊研製電話卡,以解決無法找零的難題。

1982年,NTT開發電話卡順利完成時,出現了製作電話卡成本太昂貴的問題。每張電話卡的製作成本大約需要150日元。這筆費用若由NTT負擔,則電話卡賣得愈多,公司虧損愈大;若將全部費用轉嫁給消費大眾,必然遭受各界的嚴厲批評。

就在NTT為製造成本進退維穀時,開發部門的職員網穀駿介想出了兩個解決難題的點子。

一是采用預付方式,也就是先付錢購買電話卡的方式。

二是把電話卡設計得有如郵票般的精美、細致。讓購買電話卡的人,除了能打電話,還可享受集卡的樂趣。也就是說,借開發電話卡的新用途,吸引大量有收集癖好的人,以拓展電話卡的銷售量。

NTT采納了網穀的這兩項建議,花了400萬日元,請當代書法大師岡本太郎畫出涵義深刻的“喜、樂、音、話”四個字,並在電話卡上借著精致的圖案巧妙地表達出電話的功能。

岡本太郎設計的係列電話卡於1982年12月間正式推出,旋即轟動全日本。到1983年底,全日本可供使用電話卡的綠色公共電話隻有3100部,而電話卡卻賣出了1550萬張。到1995年,日本的綠色公用電話達到兩萬部(占全日本公共電話總和93萬部中的2%),而電話卡已賣出了5000萬張。

這一現象很明白地顯示出,大多數購買電話卡的人,根本不是用來打電話,而是買來收藏的。換言之,造成電話卡暢銷的真正原因,乃是滿足了日本人喜愛收藏的癖好。

網穀所想出的兩個傑出創意,不但解決了製作成本的難題,而且憑著開發產品的新用途(收集與收藏),創造了電話卡的銷售奇跡(300萬日元的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