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獨辟蹊徑覓財富(1 / 1)

第73章 獨辟蹊徑覓財富

獨辟蹊徑就是要敢走別人不敢走的路,走與眾不同的路。這要求創業者,有著豐富的想像力與創新精神,決不能在“一顆樹上吊死”,這也叫做旱路不通走水路,另辟新路找出路。

北京民企富豪李曉華就是一個永走新路的人。

在商品經濟還沒有形成的時期,市場上空白點實在是太多,幾乎做什麼都可以賺錢。不過那個時候人們的期望值很小,“萬元戶”是個體戶們竭力追求的目標,是一個如雷貫耳的稱號。20世紀80年代初,從事小本買賣的李曉華慢慢積累,已經實現了這個目標。

改革開放為李曉華創造了致富的機遇。這個機遇對所有沒有官方背景的個體戶來講是平等的。李曉華之所以能夠從眾多個體戶中脫穎而出,是他在大機遇中抓住於己有利的小機遇。

1982年初夏,李曉華第一次來廣州,帶了4000元貨款,除了家裏的存貨,這是他的全部家當。當時T恤衫和變色眼鏡很走俏,販到北京準能賺大錢。廣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市麵繁榮和商業氛圍遠非北京所能比擬。既來之,李曉華不打算這麼快進貨,他要多走走看看。

廣州天氣炎熱,雖是初夏,街頭已經有很多冷飲銷售點。李曉華被一種新型的冷飲機吸引住了。這種噴泉式果汁冷飲機既時髦,又方便,口感不錯,與當時傳統的冷飲製作大相徑庭。李曉華立即意識到這是可以發大財的機遇。可是,上哪去買冷飲機呢?

機遇總是寵幸執著的追求者。他在廣州商品交易會陳列館,發現一台美國進口的冷飲機。一問價格,3500元,而且是樣品,不賣。李曉華仍不死心,他跟代理商交朋友,請他們吃飯,還送他們名牌香煙,終於買下了這台冷飲機。回到北京,他幾乎囊空如洗。

轉眼盛夏,李曉華把冷飲機運到北戴河,向當地一戶業主介紹這時髦玩意的功能和效益。於是他們一拍即合,對方出場地出執照,李曉華出設備,很快張羅開張。這年盛夏,排隊喝兩角一杯的美國冷飲,成為北戴河海灘浴場的一大奇觀。每日打烊,兩個老板數錢數得手軟。短短幾個月,李曉華賺了十幾萬元。第一桶金來得這麼容易,數額是這麼大,這很容易使人忘乎所以,重複過去賺錢的模式。李曉華卻不然,他出奇地冷靜。秋風漸寒,李曉華拋出話,要將這台冷飲機賣掉。朋友很不理解,冷飲機賺錢如印鈔票,李老板哪根神經出了問題?人人都看好的賺錢機會,到時候就不是機會。李曉華跟他們說:“到明年看吧,這兒至少有一百台。”

朋友將信將疑。北戴河的合作夥伴聽說李老板要賣掉冷飲機,願出一萬元買下。李曉華成全了他們。果然不出他所料,第二年北戴河冒出一百多台冷飲機,美式冷飲再也不是牟取暴利的代名詞。

李曉華把觸須伸向商家還沒有瞄上的市場。他購置了一套放錄像的設備。與秦皇島一家文化館合作,開設了錄像廳(據說是當時河北省的第一家)。在開放初期,內地的文化生活還十分單調貧乏,人們對港台的武打片、言情片的癡迷到了饑不擇食的地步。錄像廳場場爆滿,一元的門票有時炒到了十元。

李曉華的第二桶金,已經超逾一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