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自身免疫性肝炎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由於機體免疫係統攻擊自身的肝組織,造成肝病理性損害,既可有急性肝炎或暴發性肝衰竭表現,也可演變成肝炎肝硬化或肝炎後肝硬化。
9.原因不明
經常規檢查,發病原因一時難以確定,但與肝炎引起的肝硬化相類似,稱為隱源性肝硬化。
二、乙型肝炎與肝硬化
乙型肝炎後肝硬化的發病機製與乙肝病毒引起的免疫異常有關,致病方式主要是經過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活動性肝炎階段,而最終變為肝硬化。從乙型肝炎發展到肝硬化的平均病程為3~5年,短則數月,長至10餘年。我國的肝硬化、肝癌患者中有許多是由慢性乙型肝炎或慢性丙型肝炎發展而來,醫學上將這一現象稱為“金字塔”現象,塔底是眾多的肝炎病毒攜帶者,塔身下層是慢性肝炎,上層是肝硬化,塔尖是肝癌。
但是,肝炎病毒攜帶者及慢性肝炎患者中,發展為肝硬化和肝癌者仍是少數,而且乙肝病毒感染隻是肝硬化發病的原因之一,所以慢性肝炎患者沒有必要為此憂心忡忡,甚至悲觀失望。隻要注意預防,定期檢查,就可以及時阻斷病情進展。實踐證明,大多數肝炎患者經過正規中西醫結合治療後,病情都會穩定下來,肝功能恢複正常而重返工作崗位。
第三節脂肪肝
脂肪肝又稱肝內脂肪變性,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蓄積過多,是一種病理狀態。正常情況下,肝隻含有少量的脂肪,占肝重量的4%~5%。正常人每100克肝(濕重)含4~5克脂類,其中磷脂占50%以上,三酰甘油占20%,遊離脂肪酸占20%,膽固醇約占7%,其餘為膽固醇酯等。當肝細胞內脂肪蓄積超過肝濕重的5%或組織學上每單位麵積占1/3以上的肝細胞脂變時,稱為脂肪肝。肝內脂肪重量占肝重的10%~25%,為中度脂肪肝;肝內脂肪重量占肝重的25%~50%及其以上者,為重度脂肪肝。脂肪肝肝纖維化發生率達25%,1.5%~8%的脂肪肝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
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現象,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其原因有長期酗酒、營養過剩、高脂血症、藥物損害、內分泌代謝疾病等。脂肪肝在我國發病率有增加趨勢。
第四節酒精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是由於長期大量飲酒導致的中毒性肝損傷,近年來發病率明顯增加。在臨床上,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病肝損害第3章一葉知秋——肝病的表現和檢查
第一節肝病的臨床表現
一、肝病的常見表現
(一)黃疸
1.膽紅素與黃疸
黃疸的產生與膽紅素代謝有關。正常情況下,骨髓不斷生成紅細胞而進入血液循環。紅細胞的生命期平均為120天,不斷有衰老的紅細胞受到破壞。健康人每日約有1%的衰老紅細胞被分解,釋放出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在體內先形成間接膽紅素,被運送到肝細胞,經肝細胞處理後,轉變為能溶於水的直接膽紅素,直接膽紅素經由肝細胞分泌到毛細膽管,成為膽汁的重要成分。膽汁經膽管到腸道,腸道中的細菌將直接膽紅素還原為尿膽原。
大部分尿膽原氧化成糞膽原從糞便中直接排出,一小部分尿膽原重新由腸道吸收入血,回到肝,隨血液循環由腎排出。
健康人體中膽紅素量是恒定的,膽紅素進入和離開血液循環處於動態平衡之中。當肝出現疾病時,如肝炎、肝功能減退、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再加上肝細胞腫脹、膽栓形成,使膽汁排出受阻,膽紅素不能通過正常渠道運行,大量反流回血液中,血清膽紅素就會升高。當血清膽紅素濃度超過34mmol/L時,皮膚和鞏膜就會發黃,而形成黃疸。這種由於肝細胞損害而導致的黃疸稱為肝細胞性黃疸,此外還有溶血性黃疸和梗阻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指紅細胞發生溶血反應,被大量破壞,產生的膽紅素超過了肝的排泄能力,血液中膽紅素升高。梗阻性黃疸是由於膽道內阻塞(如膽結石)或膽道外阻塞(如腫瘤壓迫)等導致膽汁排泄障礙,肝內膽管的壓力因膽汁淤滯而越來越高,最終導致毛細膽管破裂,膽紅素流入血液,發生黃疸。黃疸最明顯的多是眼鞏膜,其次是口腔黏膜,然後是皮膚其他部位或黏膜。
2.黃疸與病情輕重
對於肝細胞性黃疸來說,肝損害越重,間接膽紅素滯留越多,則直接膽紅素反流入血越多,黃疸越深。所以一般來說,黃疸程度與肝細胞損傷程度成正比,與病情成正比。病情越重,黃疸越深。但這種規律並非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