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揭開神秘的麵紗——各種肝病的病因(2)(1 / 3)

延伸閱讀乙肝病毒簡史

乙肝病毒危害人類的時間久遠,給人們的健康造成的損失巨大。據有關資料推測,母嬰垂直傳播的方式在人間存在與乙肝病毒的進化史相一致,已延續了8500萬年以上,垂直傳播了幾百萬代。由於曆史的局限及科學技術的滯後,而對乙肝病毒感染人類機體的漫長過程毫無直觀認識。

在二千年前《內經》中有黃疸、脅痛、症積等記載,根本沒有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疾病名稱,更無對乙肝病毒的認識。

直至1883年德國的1289名造船工人中有2人接種了由人淋巴結製備的牛痘疫苗,數周至數月後有15%的工人出現了黃疸。這可能是第一次記錄到乙型肝炎的流行性。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1),美軍接種血清黃熱病疫苗時發生了2800例肝炎,但對其病原體仍然沒有認識。直到1965年,美國科學家布朗勃(Blumberg)在研究人類血漿蛋白遺傳多態性過程中,於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血清中發現了一種脂蛋白,並命名為澳大利亞抗原(簡稱澳抗)。後來經過大量的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一些肝炎患者的血液中可檢測到這種抗原,因而命名為“肝炎相關抗原(HAA)”。1970年,Dane等在電鏡下鑒定了Dane顆粒,即乙肝病毒顆粒。也進一步闡明了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存在的3種形式的病毒顆粒及其抗原抗體係統。

自從Blumberg發現乙肝病毒表麵抗原以來,醫學界對乙肝病毒的研究有了劃時代進展,也使Blumberg獲得了1976年度諾貝爾醫學獎。

第二節肝硬化

一、肝纖維化與肝硬化

(一)肝纖維化

肝纖維化是肝內結締組織異常增生,包括細胞(成纖維細胞、儲脂細胞)、纖維(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基質(非膠原糖蛋白、糖胺多糖)的增生,其中以膠原纖維增生更為突出。

(二)肝硬化

肝硬化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變性、壞死,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殘存的肝細胞增生形成再生結節,最後形成以假小葉為特征的慢性肝病。通俗地說,肝硬化就是肝質地變硬,形成再生結節,肝小葉結構被破壞,形成假小葉。肝硬化是各種肝損傷共同的終末階段,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肝纖維化發展而來。引起肝硬化的病因較多,在我國以病毒性肝炎為主,國外則以酒精中毒多見。

1.病毒性肝炎

主要為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通常經過慢性肝炎、肝纖維化階段逐步演變成肝硬化。成人期乙肝病毒感染者大多數呈自限性經過,可完全康複,僅少數(10%)成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或慢性乙型肝炎(CHB);而嬰幼兒期(一般指4歲以前)乙肝病毒感染則大多數(85%)表現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輕度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發展至肝硬化的比例不足10%,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若病情反複活動,則有10%~30%的病人可發展成肝硬化。

約有5%的肝硬化病人可發生原發性肝癌。在肝硬化的病因中,由乙型肝炎發展為肝硬化的比例為84%~86%。可表現為肝炎肝硬化或肝炎後肝硬化。

2.酒精中毒

酒精性肝硬化在西方國家占肝硬化的首位。由於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飲酒者,甚至嗜酒者將不斷增加,毋庸置疑,酒精性肝病問題在我國將日益突出,尤其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對所有長期飲酒者而言,觀其一生,有90%~100%的嗜酒者會發生脂肪肝,有10%~35%的嗜酒者會發生酒精性肝炎,有10%~30%的嗜酒者發生肝硬化。長期大量飲酒(日攝入乙醇80g達10年以上)時,乙醇及其中間代謝產物(乙醛)對肝細胞的毒性作用,引起酒精性肝炎,繼而發生酒精性肝硬化。

3.膽汁淤積

長期持續性的肝內淤膽或肝外膽管阻塞時,高濃度和高壓力的膽酸和膽紅素可引起肝細胞變性、壞死和纖維增生,引起原發性或繼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4.充血

長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特別是三尖瓣關閉不全和縮窄性心包炎、肝靜脈和(或)下腔靜脈阻塞,可導致肝淤血、缺氧,肝細胞變性壞死和結締組織增生,最終變成淤血性肝硬化,又稱為心源性肝硬化。

5.工業毒物或藥物

長期接觸四氯化碳、磷、鉀等或服用雙醋酚汀、甲基多巴、四環素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最終演變成肝硬化。

6.代謝障礙和遺傳疾病

由於遺傳性或先天性酶的缺乏,致使某種物質或其代謝產物沉積於肝,引起肝細胞壞死和結締組織增生,如肝豆狀核變性。

7.營養障礙

慢性炎症性腸病、長期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維生素、抗脂肪肝物質等,可引起吸收不良和營養失調、肝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以及降低肝對其他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成為肝硬化的間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