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揭開神秘的麵紗——各種肝病的病因(3)(1 / 3)

下肢水腫,凹陷不起,顏麵胖腫,腹圍增加,出現腹水。

尿量日趨減少,一日尿量少於500ml。

低血鈉、低血鉀、低血糖,常規處理不能緩解。

精神反常,興奮多語,語無倫次,定向、計算能力差。

黃疸再次出現或前段時間穩定的膽紅素指標驟然升高,甚至出現“酶膽分離”(膽紅素驟然升高,轉氨酶尤其是穀丙轉氨酶不升高甚至下降)現象。

尿黃,顏色逐漸加深。

近期出現難以控製的低熱,伴中性粒細胞增高。

三、乙型肝炎的臨床分型

乙型肝炎在臨床上可以分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膽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5種類型。

(一)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包括急性黃疸型肝炎和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1.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診斷標準

(1)流行病學:有乙型肝炎密切接觸史或半年內曾接受過輸血、血液製品及未經嚴格消毒器具注射藥物、針刺治療、免疫接種。

(2)症狀:近期內出現持續幾天以上的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症狀,無其他原因可解釋。

(3)體征:肝大,有壓痛及肝區叩擊痛。

(4)實驗室檢查:血清穀丙轉氨酶(ALT)升高。

(5)乙型肝炎病毒(HBV)檢測有以下任何一項呈陽性,並排除其他疾病者:①血清HBsAg陽性;②HBV-DNA陽性;③血清抗-HBcIgM陽性;④肝內HBcAg和(或)HBsAg陽性,或HBV-DNA陽性。同時結合下麵幾項指標: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HBsAg消失後抗-HBs陽轉;②急性期抗-HBcIgM滴度高,抗-HBcIgG陰性或低水平。

2.急性黃疸型肝炎診斷標準符合急性肝炎診斷條件,血清膽紅素>17.1mmol/L或尿膽紅素陽性,並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黃疸,可診斷為急性黃疸型乙型肝炎。

(二)慢性肝炎

根據病情輕重,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種類型。按照乙肝病毒e(HBeAg)可分為HBeAg陽性和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

1.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

急性乙型肝炎病程超過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攜帶史,本次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現肝炎症狀、體征及肝功能異常者可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發病日期不明或無肝炎病史,如果出現了臨床症狀,如惡心、嘔吐、腹脹、厭油膩、乏力、尿黃、鞏膜黃疸等,肝功能反複異常,根據實驗室檢查和B超檢查綜合分析,亦可做出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

2.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臨床特點

血清HBsAg、HBV-DNA和HBeAg陽性,抗-HBc陰性,血清ALT持續或反複升高,或肝組織學檢查有肝炎病變。

3.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臨床特點

血清HBsAg、HBV-DNA陽性,HBeAg持續陰性,抗-HBc陽性或陰性,血清ALT持續或反複異常,或肝組織學檢查有肝炎病變。

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在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中處於較晚期階段,年齡往往較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大,平均40歲,以男性為主,肝組織病變和纖維化較重,病情波動更為常見,很少自發緩解。一般認為這種患者的抗病毒治療與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者明顯不同,停藥後易複發。

近年來,HBeAg陰性慢性乙型肝炎發病呈上升趨勢,這主要由於:①乙型肝炎預防接種效果越來越好,新發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越來越少;②隨著抗病毒治療的進行,HBeAg陰轉,抗-HBc出現,抗病毒治療促進了這個過程;③患者年齡越來越大,HBeAg陰性患者越來越多,體現了患者構成比例的變化;④在藥物、免疫等因素的作用下,乙肝病毒發生前C區變異。

(三)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可分為急性重型肝炎、亞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3種。

1.急性重型肝炎

又稱為暴發性肝炎,特點是:①常常以急性黃疸起病,2周內出現極度乏力,迅速出現Ⅱ度以上肝性腦病,消化道症狀明顯,凝血酶原活動度低於40%,並排除其他原因;②肝濁音界進行性縮小,黃疸急劇加深或黃疸很淺,但也有上述表現者;③有明顯出血傾向,出現腹水、少尿或無尿,肝功能明顯異常,酶膽分離。

2.亞急性重型肝炎

診斷依據為:①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現極度乏力,消化道症狀明顯;②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低於40%並排除其他原因;③黃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mmol/L,或血清總膽紅素大於正常的10倍;④首先出現Ⅱ度以上肝性腦病者,稱腦病型;首先出現腹水及其相關征候,稱為腹水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