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揭開神秘的麵紗——各種肝病的病因(4)(1 / 2)

③肝硬化時,肝細胞損害更為嚴重,AST升高明顯,AST/ALT=2。

④肝癌時,AST/ALT>3。

⑤酒精性肝病時,AST/的活性往往也大於ALT活性。

(3)g-穀胺酰轉肽酶:正常值為0~60U/L。此酶在反映慢性肝細胞損傷及其病變活動時較轉氨酶敏感。血清g-GT增高常提示肝細胞破壞、膽道疾患、肝癌或藥物性肝損害。急性肝炎恢複期如ALT活性已正常,而g-GT活性繼續增高,則提示肝炎慢性化;慢性肝炎時即使ALT活性正常,但如g-GT持續不降,則在排除膽道疾病情況下,提示肝炎病變仍在活動。

g-GT還是反映膽汁淤積的酶類,淤膽型肝炎時血清g-GT活性明顯增高,如g-GT活性高於ALT則更有診斷意義。

2.反映膽汁淤積的酶類

g-GT和堿性磷酸酶(ALP或AKP)均是反映膽汁淤積的敏感指標。堿性磷酸酶正常值為35~160U/L。正常情況下,血清ALP大部分來自於骨骼,小部分來自於肝,經由膽道排出體外,所以ALP可以用來檢測肝膽和骨骼係統疾病。在肝膽疾病方麵,血清ALP測定主要用於以下方麵。

(1)鑒別肝細胞性黃疸和梗阻性黃疸:一般來說,梗阻性黃疸時血清ALP早期即升高,先於黃疸的出現,升高程度明顯。肝細胞性黃疸時ALP可正常、稍高或中度增高。有學者認為,ALT與ALP活性比值>4時,肝細胞性黃疸可能性較大;如果比值<4,則淤膽型肝炎可能性較大。

(2)原發性肝癌和轉移性肝癌患者常有血清ALP升高,ALT活性明顯增高時應考慮肝外阻塞性黃疸(肝癌、胰頭癌、膽結石)。某些占位性及浸潤性肝病變,如結核、肉芽腫時ALT也常有升高。

(3)輔助診斷骨骼疾病:成骨細胞增生或癌細胞產生過多ALP時,血清ALP可增高。

3.反映肝細胞合成功能

膽堿酯酶(ChE)是肝細胞合成的酶類之一,正常值為4300~13200U/L。肝病時,肝細胞合成ChE減少,血清中ChE活性下降,由於血清ChE半衰期短,所以它是肝內損害時一種極為敏感的指標,可反映肝細胞的合成功能,用於估計肝的儲備功能和肝病的預後。

(1)急、慢性肝炎時,ChE降低程度往往與病情嚴重程度相一致,與黃疸程度不一定平行。若ChE活性持續降低,則提示預後不良。

(2)肝硬化失代償期,ChE活性明顯下降,肝性腦病時最為顯著。

(3)原發性肝癌時,ChE活性取決於肝原來的情況和損害程度。如伴有肝硬化或原有慢性活動性肝炎,酶活性常降低。

(三)血清膽紅素檢查

血清膽紅素測定項目包括總膽紅素(TB)、直接膽紅素(結合膽紅素、DB),間接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IB)。總膽紅素值減去直接膽紅素值就是間接膽紅素的量。測定血清膽紅素對於評價肝功能,尤其是對於黃疸的鑒別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任何類型的黃疸都會引起血清膽紅素升高,黃疸的原因有以下3種。①溶血性黃疸:膽紅素產生過多,超過肝處理能力;②肝細胞性黃疸:肝細胞損害,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下降;③梗阻性黃疸:膽紅素排泄障礙,如肝內膽汁淤滯型黃疸。根據DB升高的程度,可以鑒別黃疸類型:①TB升高,以IB為主,DB/TB<20%,為溶血性黃疸;②TB升高,IB、DB均升高,DB/TB>35%,為肝細胞性黃疸;③TB升高,以DB升高為主,DB/TB>60%,為梗阻性黃疸。

正常值:總膽紅素為5.1~17.1mmol/L,直接膽紅素為0~6.0mmol/L,間接膽紅素為5.1~13.7mmol/L。

二、病毒學檢查

(一)兩對半

乙肝“兩對半”檢查及臨床意義。

(二)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

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即乙肝病毒基因,其有無、多少是HBV是否存在及有無複製能力的直接標誌。乙肝活動期,HBV-DNA一般為陽性,病情越重,HBV-DNA含量越高。因此,測定血清HBV-DNA含量目的是了解病毒複製情況,從而推測和評估抗病毒藥物療效、乙肝傳染性和預後。

測量HBV-DNA最精確的方法是計算血液中HBV-DNA的拷貝數,拷貝數越高,說明HBV含量越高,但拷貝數並不代表病毒的具體數目,HBV-DNA複製程度的大小也並不代表肝實際損害的程度。也就是說,HBV-DNA複製程度高,肝損害不一定嚴重。因為有時肝損害嚴重,但由於免疫係統對病毒的清除作用,HBV-DNA反而會下降。另一方麵,治療時HBV-DNA水平下降越多,則獲得HBeAg血清轉換和肝功能顯著改善的機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