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揭開神秘的麵紗——各種肝病的病因(5)(1 / 2)

(二)CT檢查

CT檢查原理是利用高度準直的X線束圍繞肝軸向橫斷掃描,斷層檢查全肝連續的10~12個薄層組織密度值的分布情況。CT對肝不同病變的密度差異很靈敏,加用靜脈造影劑有助於更精確地區別軟組織與限定的血管和膽道。目前傳統的CT正被螺旋CT取代。連續螺旋式CT掃描在一次屏氣中即可完成,可以在血管內的造影劑濃度高峰期完成掃描,清晰度優於傳統CT。

1.肝炎CT檢查和B超檢查一樣,對肝炎的診斷不具有特殊意義,尤其是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無須做CT檢查。但CT檢查對於肝內占位性病變、原發性肝癌或轉移性肝癌的形態、輪廓、壞死、出血及生長方式等都可以顯示,還可以了解膽、胰、腎等髒器的情況,所以慢性肝炎、肝硬化並存在可疑病變或肝癌的患者,則有做CT檢查的必要。

2.肝硬化肝硬化時CT顯示肝縮小,外形鈍圓,各肝葉大小比例失常,多見右葉縮小,而左葉和尾葉相對增大。邊緣凹凸不平,可呈結節狀。肝實質常不均勻,重度者肝內滿布大小不一結節,可呈菠蘿樣。常有脾大,外緣超過5個肋單位。腹水呈圍繞肝周的低密度影。

肝CT檢查對早期肝硬化的診斷靈敏度較高,可以作為肝硬化患者的常規檢查項目,從而有助於早期肝硬化的診斷,並指導積極抗病毒治療。

3.原發性肝癌

(1)普通平掃:CT能檢出2.0cm以上的占位性病變,表現為局灶性周界清楚的密度減低腫塊,大多數原發性肝癌的密度低於肝組織,有癌內壞死時密度常不均勻,也可見邊緣模糊、大小不等的更低密度區。

(2)增強掃描:疑有原發性肝癌的病例應做平掃和增強檢查。因絕大多數肝內病變呈低密度改變,但程度不同。與正常肝組織密度差別很小或等密度病變,平掃難以發現。增強掃描有利於發現和觀察病灶內部及周邊血流動力學情況以及肝內膽道結構的改變。增強CT對肝癌診斷符合率接近90%,尤其對肝較小的病灶的鑒別診斷有了明顯提高。血管增強期可顯示門靜脈阻塞或癌栓形成。

(三)MRI檢查

MRI檢查是一種安全、無創的影像檢查方法,能夠精確地判斷疾病的部位,對肝膽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對肝炎、肝纖維化、肝硬化的診斷具有明確意義,但其價格昂貴而應用較少;對肝內占位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具有突出優勢,通過T1加權像和T2加權像快速序列及動態增強、彌散、灌注成像可鑒別肝囊腫、海綿狀血管瘤、肝癌及轉移癌;對膽管內病變的顯示優於CT;對膽囊病變的診斷價值與CT相當。

1.肝硬化MRI能顯示肝硬化的形態改變,右葉常縮小,尾葉和左外段常增大,使比例失常。再生結節一般在T1圖像呈等信號或略高信號;T2圖像呈低信號,當低信號結節內有等信號或高信號區時可能有癌變。因有纖維組織增生和再生結節形成,T2加權時信號降低比正常肝實質少,且不均勻。

腹水在T1加權圖像成低信號;在T2加權圖像呈高信號。門脈高壓時門靜脈內徑增大;門靜脈係統的側支循環表現為低信號或無信號的結節狀或條狀扭曲結構。

2.原發性肝癌T1加權掃描肝癌常呈低信號;而T2加權掃描常呈高信號,與脾信號相似。MRI對惡性病灶的檢出和鑒定比CT用造影劑更靈敏和特異。

MRI可有較高的分辨率,尤以T2加權對癌瘤範圍的界限較清楚;可與海綿狀血管瘤、囊腫、局限性脂肪沉著和再生結節進行鑒別,不必同時做肝動脈造影。

四、肝穿刺活檢

肝活體組織檢查(肝活檢)是診斷肝病的金標準,主要有3種方法:

①肝穿刺;簡便易行、危險性小,但所取的組織較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②腹腔鏡下取肝活體組織:所取組織較大,可以從病變明顯處直接穿刺,但具有一定的創傷性;③外科剖腹術進行肝活檢。目前臨床應用最多的是肝經皮穿刺活體組織檢查。肝穿刺應列在肝病其他檢查之後,作為最後檢查項目之一,而不應作為肝病檢查的第一步驟,同時應注意適應證和禁忌證。

(一)肝活檢適應證

1.肝大或脾大的鑒別診斷許多疾病可以引起肝大,肝活檢有助於明確病因,如是否為急、慢性肝炎和肝腫瘤、脂肪肝、肝感染性疾病等。

2.鑒別肝生化異常的原因疑難性肝病,生化、影像診斷不能確診。

3.慢性肝炎的分級、分期的評估明確慢性肝炎的炎症活動度及纖維化程度,提出抗病毒治療的依據和預測預後。

4.對慢性HBV攜帶者肝活檢可明確診斷並進行相應治療。

5.對原因不明的黃疸,判斷其性質是肝外阻塞性,或是肝內膽汁淤積性黃疸,是否為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6.確定腫瘤來源如肝癌是原發的還是繼發的,來源於肝細胞還是膽管細胞。

(二)肝活檢禁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