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對症下藥——乙型肝炎的治療(3)(2 / 3)

常用劑量:6~15g。

7.夏枯草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帶花果穗。味苦、辛,性寒。歸肝、膽經。功效:清肝火,散鬱結、明目、降血壓。

夏枯草全草,患兒每日9~24g,成人劑量加倍,水煎服,1周為1個療程,對於急性黃疸性肝炎有較好療效。常用劑量:10~15g。本品注射有明顯毒性作用。

8.龍膽草本品為龍膽科植物條葉龍膽、龍膽等的根及莖。別名膽草、苦膽草。味苦,性寒。歸肝、膽、膀胱經。功效:清熱燥濕,瀉肝火。常用劑量:3~6g。

9.板藍根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蘭的根。味苦,性寒。歸心、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板藍根為病毒性肝炎治療的常用藥,其煎劑、糖漿劑、衝劑及注射劑都報道有效,能較快消除症狀,促進肝功能恢複,部分患者能獲得HBsAg、HBeAg陰轉。常用劑量:10~15g。

10.大青葉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蘭的葉。性味歸經:味苦,性寒。歸心、肺、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大青葉對急性病毒性肝炎有一定療效,可單用,也可組成複方應用,後者療效較好。常用劑量為10~15g,鮮品用30~60g,外用適量。

11.敗醬草為敗醬科植物黃龍芽或白花敗醬的帶根全草。味辛、苦,性微寒。歸胃、大腸、肝經。功效:消腫排膿,祛瘀止痛。常用劑量:6~15g。

12.半枝蓮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的全草。味辛、微苦,性涼。歸肝、肺、胃經。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定痛。

半枝蓮常用單味或與板藍根、柴胡等配伍治療病毒性肝炎,具有退黃、降酶的作用。常用劑量:10~15g,外用適量。

13.白花蛇舌草茜草科植物白花蛇舌草的全草。味苦、甘、性寒。歸心、肝、胃、大腸、小腸經。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利濕。

本品單用或與山豆根等伍用治療病毒性肝炎,具有降酶、退黃的效果。部分患者可出現HBsAg陰轉或HBeAg、HBeAb的轉換。常用劑量:15~60g。

14.金銀花與忍冬藤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紅腺忍冬等的幹燥花蕾或初開的花。性寒、味甘。歸肺、胃、心、大腸經。作用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量為6~15g。

忍冬藤為忍冬的幹燥莖枝。味甘,性寒。歸心、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作用。

用忍冬藤60g水煎口服,每日2次,15日為1個療程,對改善症狀體征,恢複肝功能有較好療效。常用劑量:10~15g,熱重者可用至60g。

不良反應:有報道銀黃注射液引起過敏性休克至死亡。

15.連翹本品為木樨科植物連翹的果實。性微寒,味苦。歸心、肺、膽經。功效: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疏散風熱。

用1∶1連翹水煎液糖漿口服10ml,每日3次,1個月為1個療程,有明顯降低轉氨酶效果。常用劑量:6~18g。

16.蒲公英為菊科植物蒲公英或堿地蒲公英的全草。味苦、甘、性寒。

歸肝、胃經。功效:清熱解毒,利濕。用蒲公英煎劑或注射液,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對於肝功能恢複及退黃有顯著效果。常用劑量:10~30g。

17.柴胡為傘形科植物柴胡和狹葉柴胡的根或全草。味苦、辛,性微寒。

歸肝、膽經。功效:和解退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柴胡有較好的抗脂肪肝、抗肝損傷、利膽、降轉氨酶作用。常用劑量:3~10g,口服柴胡顆粒劑小劑量(相當生藥0.6g)。

18.丹參為唇形科植物丹參的根及莖。味苦,性微寒。歸心、肝經。活血祛瘀,涼血消痛,除煩安神。廣泛用於治療各型肝炎,能改善肝微循環,減輕肝細胞壞死。抑製肝纖維化增生等方麵,均有明顯作用。常用劑量:5~15g。

不良反應:臨床應用丹參製劑引起的各種不良反應,最為常見的是皮膚過敏反應,如皮膚瘙癢、紅色丘疹等,嚴重者可出現尿少甚至昏厥。

19.田基黃是金絲桃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地耳草的全草。味苦、性平。歸肝、膽經。功效: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活血消腫。本品單用或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治療病毒性肝炎,具有明顯退黃、降酶效果。

常用劑量:15~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

20.梔子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味苦,性寒。歸肝、肺、胃經。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散瘀。

梔子在臨床上多用於肝膽疾病合並有明顯黃疸的患者,多為複方製劑,也有單用梔子3~10g治療黃疸患者。急性黃疸型肝炎時常配用茵陳、黃芩等清熱解毒藥。在中醫方劑中治療黃疸。肝膽炎症有關梔子複方有: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梔子厚樸湯、黃連解毒湯、大黃消石湯、梔子幹薑湯等。常用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