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證論治
(一)濕熱中阻型
濕熱之邪,鬱結於內,症見身目發黃而色澤鮮明,尿黃,納呆,惡心厭油,二便不利,脅肋脹滿,倦怠乏力,舌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治療應以清利濕熱之法,茵陳蒿湯加味。
茵陳蒿湯:茵陳30g,梔子10g,大黃15g,黃芩10g,黃柏10g,虎杖15g,生甘草6g。用水8杯先煎茵陳,再加梔子、大黃、黃芩和黃柏,減水至半再入後二味,煮煎成3杯,分3次服用。本方消炎、退黃、利尿,可用於病毒性急性黃疸型肝炎。
脅肋疼痛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嘔吐加半夏10g,赭石30g,陳皮6g。
(二)肝鬱脾虛型
肝失疏泄,氣機不利,或脾失健運,症見腹脹便溏,麵色萎黃,身倦食少,舌淡有齒印,脈沉弦。以柴胡疏肝散疏肝理脾。
柴胡疏肝散:柴胡15g,芍藥10g,白術15g,陳皮6g,黨參10g,鬱金15g,茯苓15g,丹參15g,枳殼10g。
食欲缺乏加山楂15g,神曲10g,麥芽10g。
(三)肝腎陰虛型
肝腎陰虛,氣滯不運,鬱而化火,症見胸脘脅痛,舌紅少津,頭暈目眩,口燥咽幹,五心煩熱,脈細數。治法為滋補肝腎,以一貫煎加味。
一貫煎:生地黃15g,牡丹皮10g,枸杞子15g,玄參10g,製首烏15g,墨旱蓮15g,黃精10g,當歸6g,黃柏10g,山藥10g,澤瀉10g,大棗10g,水煎服。
口渴多飲加知母10g,天花粉12g;大便秘結加生大黃10g。
(四)脾腎陽虛型
症見麵色不華,四肢不溫,畏寒喜暖,腰膝酸冷,腹脹便溏,全身水腫,舌質淡胖有齒印,脈沉細。治法為溫補脾腎,以附子理中湯加減。
附子理中湯:人參10g,幹薑3g,甘草3g,白術6g,附子6g,水煎服。
水腫明顯加豬苓15g,大腹皮10g,車前子10g。
(五)瘀血阻絡型
血瘀內阻,氣虛血瘀,症見麵色晦暗、肝脾大、舌質暗紅或有瘀斑,頭痛胸痛、失眠多夢、呃逆幹嘔等症。治以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湯加減。
血府逐瘀湯:當歸10g,生地黃10個,桃仁15g,紅花10g,枳殼10g,赤芍10g,柴胡3g,甘草6g,桔梗3g,川芎3g,牛膝10g。
三、常用中藥
(一)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藥
1.黃芩是唇形科植物黃芩的根。味苦,性寒。歸肺、膽、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黃芩苷有明顯降酶、保肝作用,是各型肝炎常用的藥物之一。此外還廣泛應用於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膽道感染等多種疾病。常用劑量:3~10g。
2.苦參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幹燥根。性寒,味苦。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功效: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尿。所含苦參堿對乙型肝炎病毒標誌物轉陰有一定作用,對轉氨酶升高有顯著降低作用。常用量:3~10g,外用適量。
苦參堿靜脈滴注過快,可產生頭暈、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孕婦禁用。
3.水飛薊本品為菊科植物水飛薊的幹燥或成熟果實,秋季采收。味苦、性涼。歸肝、膽經。功效:清熱解毒,舒肝利膽。
水飛薊具有解毒、利膽和抗X線損傷作用,其製劑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均有較為滿意的療效。我國製成的水飛薊賓等已廣泛用於臨床。
4.茵陳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地上部分,習稱綿茵陳。味苦,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以茵陳為主複方,治療各種急、慢性肝炎療效較滿意,具有明顯的退黃、降酶效果。此外對膽石症、新生兒黃疸、妊娠期肝內膽汁瘀積以及高膽固醇血症療效較好。常用劑量:10~30g。
5.垂盆草是景天科植物垂盆草的新鮮或幹燥的全草。味甘、淡、微酸、性涼。歸心、肝、膽、小腸經。功效: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垂盆草單味或與其他藥物伍用治療各型肝炎,具有較好的降酶效果。此外還可外敷治療帶狀皰疹及毒蛇、毒蟲咬傷等。常用劑量:15~30g,鮮品加倍。
6.赤芍為毛茛科植物芍藥或川赤芍的根。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赤芍對多種肝病有較好療效,尤其是高黃疸及肝纖維化患者,但用量須重用,每劑用量可達150g,可與丹參、葛根、生地黃、牡丹皮、澤瀉等伍用。
芍藥有赤、白之分,赤芍、白芍原植物相同,白芍為栽培品種,並經去栓皮和水煮;赤芍為野生,不去栓皮和水煮。一般認為白芍酸收養血;赤芍活血行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