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情緒心理調養
一、心理與康複
正常情況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氣升發,既不亢奮,也不抑鬱,舒暢條達,人體就能夠較好地協調自身的情誌活動,表現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思維靈敏、血氣和平。若肝失疏泄,則就會引起精神情誌活動異常。疏泄不及,肝鬱氣結,表現為抑鬱不樂、多愁善感、胸脅脹悶;疏泄太過,肝氣上逆,表現為煩躁易怒、失眠多夢、頭脹頭痛。反之,外界的刺激,常可損傷肝,導致肝氣鬱結、氣機不調等表現,而有“暴怒傷肝”“肝喜條達而惡抑鬱”之說。
因此,肝與情誌活動關係非常密切,情誌過度,則氣機紊亂,氣機紊亂不但會傷肝,還會傷脾,因脾屬土,必須依賴肝木的疏泄作用才能保證脾胃功能的正常運行。氣機紊亂還會刺激機體發生應激反應,導致人體內的一係列改變。
人體內支配內髒運動的神經(自主神經),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可簡單地理解為“緊張神經”。人體在緊張狀態下會有哪些反應?心跳加快、肌肉收縮、瞳孔開大、毛發“直立”、出汗……我們隻需想一想一隻看見了老鼠的貓的樣子就可以知道了。這些都是交感神經的作用。與此相反,副交感神經可理解為“放鬆神經”,飽餐了老鼠的那隻貓現在心跳減慢,胃腸運動增加,瞳孔縮小,一副心滿意足的樣子。想一想人酒足飯飽之後昏昏欲睡的情景吧!這都是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在消極心理或精神緊張刺激下,比如煩躁、大怒時,腎上腺素分泌增加,交感神經興奮,呼吸、脈搏加快,血糖增高,血管收縮、血壓升高,消化功能下降,甚至手腳發涼、休克。
暴怒傷肝
大量調查研究發現,有將近60%的乙型肝炎患者因疾病困擾而產生消極、抑鬱、焦慮、懷疑、孤獨、急躁等各種心理問題,這一方麵是疾病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麵還有一部分社會原因。所以,乙型肝炎患者應注重心理調養,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情緒,穩定情緒,學會自我調節和自我減壓,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乙型肝炎患者的家人和醫護人員也應當時時開導、鼓勵患者,營造良好的治療和家庭氛圍,這對病情的恢複無疑是有好處的。
二、常用療法
(一)音樂欣賞
音樂不但能將人的各種情感充分表達出來,還能引發人們的情感,從而影響欣賞者的情緒。成功的音樂治療能夠通過旋律、節奏、音色等的作用使人感受到愉快的體驗,消除煩躁不安的情緒和緊張感,從而進一步調節人體內分泌的平衡,促使血管舒張,血壓下降,改善心腦血液供應,促進血液循環,從而促進肝血液循環,加快肝細胞修複。音樂還可以通過穩定情緒對神經內分泌係統產生良好的調節作用。如果一個人情緒穩定,心境良好,思維積極,那麼他的大腦皮質會產生一種類似嗎啡的激素,這種激素可以調節內髒器官的生理活動,有利於康複。音樂能夠通過旋律、節奏、音色等的作用使人感受到愉快的體驗,消除煩躁不安的情緒,消除緊張感,從而進一步調節人體內分泌的平衡,以達到緩解症狀、穩定病情的目的。
音樂陶冶,修身養性
肝病患者可根據個人喜好選擇曲目,基本原則是選擇旋律優美的抒情樂曲。要回避憂傷的、激烈的、過於激昂的作品。現代派樂曲,比如搖滾樂、爵士樂、迪斯科等;悲傷、憂愁的慢四步爵士舞曲、安魂曲,或尖、細、高調的音樂,或過強的音樂,都不適合欣賞。應選擇或優美寧靜、或輕柔舒緩、或活潑跳躍、或輕鬆明快的表達收獲、喜悅、熱愛生活、熱愛人生之情的作品。
音樂欣賞的方式可以為靜心欣賞,也可以是隨旋律起舞,有散步、練太極拳等,根據個人體質和喜好而定。
(二)吟詩品茶
吟誦自己喜歡的詩詞,可使體內激素和其他活性物質分泌增加,血液循環和神經功能處於良好狀態,消除精神壓力,有益身心健康。如果再能夠品茗香茶,則又增添一番感受。
我國的茶文化萌芽於三皇五帝時期,形成於唐,興盛於宋,普及於明、清。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茶文化與佛家、儒家、道家精神及學說一脈相承、相互融合,與詩、詞、歌、賦、書法、繪畫、歌舞等文學藝術緊密聯係在一起。品茗是現代人遠離喧鬧、清淨放鬆的一種方式,又是提高修養、休閑娛樂的一種手段。在安靜優雅、舒適整潔的環境裏品味茶葉的清香,與好友聊天、交流,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因此,品茗香茶既能養生治病,又可以獲得文化知識以及美妙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