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肝組織乙肝病毒持續存在,但乙肝病毒複製和基因表達低下。HBsAg陽性或ALT異常不能獻血,也不可以作為血源製作血製品。單項HBcAb陽性也不能作為獻血員,單獨HBcAb陽性仍有1%~3%可檢出HBV-DNA。
延伸閱讀供血者的管理
對誌願供血者應進行體檢,每次獻血前都應常規檢查血清ALT及表麵抗原。肝功能異常或乙型肝炎表麵抗原陽性者不得獻血。有條件的省、市、自治區血站和各級醫院,為發現隱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獻血員,除開展乙型肝炎核心抗體測定外,還應檢查HBV-DNA,陽性者禁止獻血。
第二節切斷傳播途徑
包括嚴格管理血製品,做好醫療器械的消毒工作,抵製毒品,阻斷母嬰傳播,預防密切接觸傳播等。乙肝病毒可以通過許多不同途徑進行傳播,切斷傳播途徑是阻斷乙肝病毒傳播的重要環節,隻要能完全切斷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乙肝病毒就不能傳染給新的易感者。但由於乙肝病毒的生物學特性所決定,有的傳播途徑(如生殖細胞傳播)至今尚無有效的阻斷措施。
乙型肝炎傳染源的血液、唾液、淚液、尿液、精液、乳汁、傷口分泌物、陰道分泌物、卵細胞、精細胞等都可能含有乙肝病毒,均有可能經消化道以外的多種途徑進行傳播。常見的傳播途徑包括母嬰傳播、父嬰傳播、血液及血製品傳播、醫源性傳播、性行為傳播及密切接觸傳播等。
一、防止院內傳播
1.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法,物品、器械高壓消毒,如無條件可用消毒劑直接浸泡、噴灑,確保消毒效果。被患者血液、體液汙染的醫療用品等應用高效消毒劑浸泡或高壓滅菌,廢棄物應焚燒消毒。
2.所有的醫療和預防注射均使用一次性器材,各種器材使用一人一針一管和一套,如采血針、針灸針、穿刺針,各種手術器械、內鏡等。
3.經常接觸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科室的高危醫務人員,應篩查HBsAg、抗-HBS和抗-HBC,如均為陰性,應及時接種乙肝疫苗保護,劑量為30mg、20mg、10mg。
4.孕婦應常規檢查肝功能和HBsAg,如HBsAg和HBeAg陽性,則新生兒應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進行母嬰垂直傳播阻斷。
5.有條件的醫院,對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應分開隔離,並設專科門診。
二、防止家庭傳播
1.乙型肝炎發病期間傳染性強,一般認為HBeAg和HBV-DNA陽性,尤其是HBV-DNA含量高時傳染性最大,此時應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患者單獨居住一間房,食具、用具單獨使用、消毒。
2.乙型肝炎家庭內傳播的危險程度與親密程度有關,因此應注意適度親密。
3.患者汙染物品的處理和消毒是防控乙型肝炎傳播的重要措施,家庭消毒一定要嚴格徹底,其內容包括:碗筷可煮沸15~20分鍾消毒或用臭氧消毒機、消毒櫃消毒;衣物可浸泡於0.2%過氧乙酸溶液中1小時或用3%“84”消毒液浸泡5分鍾後清洗;嘔吐、排泄物可直接加入該容量1/5的漂白粉或20%漂白粉乳液,攪拌,放置6小時後清除;房間可用0.2%過氧乙酸擦拭或0.5%過氧乙酸噴霧消毒,房間密閉30分鍾後通風;嚴重汙染物(如被血液汙染),可用2%堿性戊二醛溶液浸泡20分鍾再清洗。市售戊二醛為50%的濃度,應用前用水稀釋成2%濃度,並可加入0.3%碳酸氫鈉溶液,pH7.5~8.5,就成為殺菌力強的堿性戊二醛溶液。
三、防止公共場所傳播
乙肝病毒可由不良衛生習慣,如共用牙刷、指甲鉗、剪刀、剃須刀等都可以微量傳播,這種傳播方式主要發生在家庭內,也可發生在公共場所、學校或單位集體宿舍。阻斷方法為平時講究個人衛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與人共用牙具、刀具及洗浴巾等;不到不規範的機構做消毒不徹底的文身、修腳、穿耳洞等;定期保健查體,如發現自己為乙肝病毒易感者或HBsAb呈弱陽性(或滴度較低)時,要接種乙肝疫苗,防止被乙肝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