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情感
聲音是感情的外部體現,聲音與感情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當人心情愉快時,聲音是明朗的,而抑鬱不歡時,聲音就較黯淡。若沒有這種對應關係,就不可能用聲音傳遞情感信息,也就無法引起對方情感上的共鳴。
如果失去了感情的運動變化,聲音便沒有內在依據,聲音也就失去了活力,成了空洞僵滯的東西。感情的變化豐富細致,因而與它相適應的聲音的變化也必須是生動豐富的。響亮而生機勃勃的聲音給人以充滿活力與生命力之感。當你向某人傳遞信息、勸說他人時,這一點有著重大的影響力。當你講話時,你的發音、音調、音量、情緒、表情同你說話的內容一樣,會極大地帶動和感染你的聽眾。
真誠才有力量
真誠是人類最偉大的美德之一,一個對生活對事業對自己真誠的人,寫文章能以真誠動人,辦事情能以真誠悅人,說話能以真誠感人那麼他所具有的這些力量怎能不使他取得成功呢?
1915年,科羅拉多州煤鐵公司的礦工為了要求改善待遇,進行了罷工,因為公司方麵處置不善,這次罷工又演變成了流血的慘劇,勞資雙方都各自走了極端。
這次罷工,持續了兩年之久,成為美國工業史上一次有名的大罷工。那時管理礦務的人,就是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兒子。這位小洛克菲勒,最初使用高壓手段,請出軍隊來鎮壓,鬧成了流血慘劇,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使罷工的時間更延長下去,使他的財產,受到了更大的損失。後來,他改變方法,用了柔和的手段,把罷工的事情暫時置之不談,特地去和工人為友,到各個工人的家中去慰問,使兩方麵的情感慢慢地轉好起來。以後,他叫工人們組織代表團,以便和資方洽商和解。他看出了工人們已經對他稍稍釋去了敵意,於是,便對罷工運動的代表們作了一次十分中肯的演說。這一次演說,把兩年來的罷工風潮竟完全解決了。
他在那次演講中說:“在我有生之年,今天恐怕要算是一個最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十分榮幸,因為我能夠和諸位認識,如果我們今天的聚會是在兩個星期之前,那麼,我站在這裏就會是一個陌生人了:因為我對於諸位的麵孔的認識還隻是極少數。我有機會到南煤區的各個帳篷裏去看了一遍,和諸位代表都作了一次私人的個別談話:我看過了諸位的家庭,會見了諸位的妻兒老幼,大家對我都十分的客氣。完全把我看做自己人一般。所以,今天我們在這裏相見,我們已經不是陌生人而是朋友了。現在,我們不妨本著相互的友誼,共同來討論一下我們大家的利益,這是使人感到十分高興的。參加這個會,是廠方的職員和工人的代表,現在蒙諸位的厚愛,我才能在這裏和諸位相見並努力化解一切矛盾,彼此成為好友,這種偉大的友誼,我是終身不會忘掉的。我們大家的事業和前途,從此更是展開了無限的光明。在我個人,今天雖然是代表著公司方麵的董事會,可是,我和諸位並不站在對立的地位,我覺得我們大家都是有著密切的關係和友誼的。我們彼此有關的生活問題。現在我很願意提出來和大家討論一下,讓我們一起從長計議,獲得一個雙方都能兼顧到的圓滿的解決辦法。因為,這是對大家有利的事……”
小洛克菲勒的講話,雖沒有華麗的詞藻,但話語誠懇,引起了礦工廣泛的共鳴。一下使自己脫離了困境。
當然,說話除了話語誠懇之外,還要話裏有內容,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是聽別人做講座,領導做報告,還是和周圍的人聊天,都會碰到言之無物、空洞乏味的時候,上麵講得很熱鬧,下麵聽眾卻覺得困頓乏味,嫌內容假大空,虛無縹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究其根本,問題在於談話者、演講者沒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講內容。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要說話。怎麼能期待給聽眾一個內容充實、言之有物的演講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困難,簡單地說就是要很充分地精心準備自己的演講內容,在演講、講話之前比較透徹地理解問題。
有一天,林肯律師事務所來了一位行走蹣跚的年老寡婦,她是一位陣亡士兵的妻室。她向林肯泣訴,說她應該領取的四百元的撫恤金,被一位發放撫恤金的官吏,強索去二百元的手續費。這件事,林肯聽了勃然大怒,立刻為她向法庭對那位官吏提起訴訟。
開庭的時候,林肯用憤怒的目光看著被告,他所說的話,差不多每個字都是十分的中肯且言之有物,那種嚴正的態度、熱烈的情感。幾乎使他跳起來剝掉那位被告的皮:“時間一直向前邁進。在1776年的英雄,已經成為過去了,他們是被安置在另一個世界中了。但是,那位英雄,已經長眠地下,他的年老衰頹而且又跛的遺孀,此刻來到我們的前麵,請求替她申冤。在過去,她也是體態輕盈、聲音曼妙的美麗的少女,現在她貧無所依了,沒有辦法,隻好來向享受革命先烈所爭取到的自由的我們,請求給予同情的幫助和人道的保護。我現在所要問的是,我們是不是應該援助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