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說要到位(2)(1 / 3)

卡耐基說完,在全場聽眾的注目下,輕輕揭開手巾,露出了一個盒子,他再打開盒子,一枚金黃色的勳章躺在紅色的絨布之上。所有的聽眾在那一刻靜默無聲,有的人悄悄地流下了眼淚。人們為英雄的偉大而感動,也對卡耐基的良苦用心欽佩之至,動感使他的演講變得何其豐富啊!

下麵再看看列蘭·史多是怎樣打動聽眾,讓他們支持聯合國兒童救援行動的。

“我但願自己再也不會目睹此情此景。一個孩子和死亡之間隻差一顆花生,還有比這更淒慘的嗎?我希望各位永遠不會看到這一幕,也不必在事後永遠活在這種悲慘的記憶裏。如果本月裏某一天。在雅典被炸彈炸得一片廢墟的工人區裏,你曾聽到他們的聲音,見到他們的眼睛……可是,我所能留下的一切,隻是半磅重的一罐花生而已。當我費力地打開它時,成群衣不裹體的孩子把我團團圍住,瘋狂地伸出他們的小手。更有許多的母親,懷抱嬰兒你爭我搶……她們都把嬰兒舉向我,皮包骨頭的小手抽搐地伸向我。我盡力使每個花生都發揮最大用處。”

“在他們瘋狂的擁護之下,我幾乎被他們撞倒。眼前隻見幾百隻手:渴望的手、揮動的手、無望的手,全是瘦小的可憐的手。這裏分一顆花生,那裏分一顆花生。再在這裏一顆,再在那裏一顆。數百隻的手伸著,乞求著;數百隻眼睛閃出希望的光芒。我無助地站在那裏,手中隻剩個藍色的空罐子……唉呀,我希望這種悲慘永遠不會發生在你的身上。”

在列蘭·史多動情的敘述中,聽眾的內心深處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列蘭·史多也因此獲得了成功。

先尊重他再征服他

說話是一門藝術,這毋庸置疑。有很多人說的話,立足點和出發點本來是不錯的,但由於說話時不尊重對方,因而導致無謂的誤解和爭端。

人都是有自尊的,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大而言之,在社會階層中,小而言之,在一個團隊中,隻有收入高低、分工不同的區別,但絕對沒有人格的貴賤之分。捫心自問,我需要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嗎?同樣,這也正是別人都需要的。

聰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別人。

林肯有次批評他的女秘書:“你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個迷人的小姐。隻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時注意一下標點符號,讓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樣可愛。”女秘書對這次批評印象非常深刻。從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錯。

林肯身為美國總統,可算是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物之一了,說話卻如此委婉、客氣,是他好修養、好氣度的體現。假如他換一種盛氣淩人的口吻喝斥:“你怎麼工作的!連標點符號都搞不清楚,虧你還是大學生呢!”

隻能讓對方反感,反而達不到糾正對方錯誤的目的。

人的心靈就像花朵,開放時會承受柔潤的露珠;閉合時會抵禦狂風暴雨。假如我們去規勸別人,實際上就是讓他的心靈開放。但是,被規勸的人往往用閉合來抵禦我們的語言,因為他並不知道我們送的是雨露。所以,要想不損傷他的自尊心,尊重別人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一般來講,我們規勸別人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別人高的位置上。在勸人時應該注意,盡量將自己擺在和被勸人平等的位置上,因為當被勸人覺得你尊重他了,設身處地地在為他著想,他才能認真考慮你說的話,才能把心扉打開,才有可能達到勸說的目的。相反,你自恃自己有理,認為自己說得對,把位置擺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語言的表達方式,一派批評人的口氣,勢必引起被批評人的反感,因為你沒有尊重他,他會想出各種辦法來對付你,使你不但沒有達到規勸的目的,還生一肚子氣。如果他迫於某種壓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於你的批評,口頭上也許承認自己錯了,內心深處還是不會聽你的。我們來舉一個老師在課堂上提問學生的例子。

老師:請瑪麗同學回答問題!

瑪麗:我不想回答!

老師:瑪麗同學,你既然不回答我的問題,必定有原因。

你能告訴我是什麼原因嗎?既然你不肯說明,那讓我分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