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無聲語言的魅力(2)(1 / 3)

如何利用好身體語言

第一,自然是對體態語的首要要求。有的人說話時,動作生硬、刻板木訥:有的人則刻意表演,動作和姿態做作,像在“背台詞”。這都會使人覺得不真實也缺乏誠意。因此,有位劍橋教授說,寧要自然的雅拙,不要做作乖巧。

第二,體態動作簡單精練。舉手投足要符合一般生活習慣,簡潔明了,易於被人們看懂和接受。不要搞得煩瑣複雜,拖泥帶水,不要齜牙咧嘴、手舞足蹈地像在表演戲劇。否則,不僅會喧賓奪主,妨礙有聲語言的正常表達,也會使聽的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要注意克服不良的習慣動作,多餘的體態語必須去掉。

第三,運用要適度得體。所謂適度,就是要求動作要適量,以不影響聽者對你說話的注意力為度,不要用得過多。有的人做的動作比說的話還多,那不是口才,而是表演。所謂適宜,即要求動作必須與說話內容、情緒、氣氛協調一致,不要故作姿態、故弄玄虛甚至手口不一。

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在一次招待會上舉起雙手招呼記者們站起來,嘴上卻說“大家請坐”,使記者們大傷腦筋。於是,這一說話與動作的不協調成了逸聞。

第四,要生動有活力。生動是對體態語的細節要求,使它在運用中富有活力,能夠感人。隻有生動的體態語,才能藝術地表情達意,才能給人以美感,從而產:生感染力和征服力。事實上,體態語也是豐富多彩的,如“看”這個動作就有三百多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如:正視、斜視、注視、凝視、仰視、輕視、鄙視等,每一種都代表不同感情,而之間的區別就在眉眼的細節上。因此靈活運用體態語技巧,充分展示其表情達意的活力,才能取得優美、生動的表達效果。

手勢傳遞信息

手勢語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體態語言,它通過手和手指的活動變化使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內容更加豐富,更具吸引力和說服力,為此,有人稱:“手勢是口語表達的第二語言。”

語言學家們認為,手勢是人類進化曆程中最早使用的交際工具,是先於有聲語言的,手勢語在當時的交際中,使用頻率之高,範圍之廣,非今日可比。

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一位古羅馬的政治家、雄辯家說過:“一切心理活動都伴隨著指手畫腳等動作。雙目傳神的麵部表情尤其豐富,手勢恰如人體的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甚至連最野蠻的人都能理解。”一位在中國講學的英國心理學教授與一群聾啞兒童不期而遇,居然能用歐美流行的手勢語言同他們順利交流。事後,這位教授風趣地說:“用手勢語交流比不懂英文的人用手勢比劃更方便、更省事。”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在環球旅行時進行過一次有趣的調查。在一小時的談判中,芬蘭人做手勢1次,意大利人80次,法國人120次,墨西哥人180次,俄國人在表露自己的感情時較為矜持,如果說話時指手畫腳,會被看做缺乏教養,然而在西班牙和拉美一些國家在說話時特別喜歡用手指點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

生活中人們常常用手勢來增強口語的感情色彩,比如人在高興時常常會拍桌子、捶腿、摸胡子、揉眼睛,悲痛時捶胸脯,為難時會搓手,悔恨時自拍腦門,緊張時摸頭發,稱讚時豎起大拇指,蔑視、小看人時伸出小拇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結束電視演講時。舉起右手握拳,伸出食指和中指構成“V”字形,以象征英文“勝利”一詞的開頭字母,結果引起了全場歡呼。至今人們還常用它來表示祝願和信心。

在人們日常交談中,說話者手掌伸開手心朝上,表示他誠實、直率:如果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指指,那麼他可能相當自負;如果他一邊說話,一邊擺弄手指,或用手指彈桌子,表明他內心緊張;如果在談話中他用單手握拳,拳臂向上,好像在宣誓的樣子,這時你可得小心點,他雖然表麵上裝得老實,而內心卻可能打著什麼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