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說的有分寸,話要有尺度(2)(1 / 3)

2.變換話題的角度

在許多情況下,麵對尷尬下不來台的情況時,將思維框定在常態之中,這會對事態的發展毫無作用。如果我們換一種角度對其尷尬的舉動作出巧妙、新穎的解釋,便可使原本的消極舉動具有了另外的內涵和價值,成為符合常理的行動。

3.變換對方的處境

突然間發現別人的失誤或錯誤行為,但當這些失誤或錯誤行為不會導致重大的損失出現時,我們應盡量克製自己的情緒,以平靜如常的表情和態度裝作不解對方舉動的實際意圖和現實後果,並且給對方找到一個善意的動機,變換對方的處境,讓事態的發展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推進,以免把對方逼到窘迫的境地。

一天中午,M老師路過學校後操場時,發現兩天前幫助搬運實驗器材的幾位同學正拿著一枚實驗室特有的凸透鏡在陽光下做“聚焦”實驗。他想:他們哪來的透鏡?難道是在搬運時趁人不備拿了一枚!實驗室正丟了一枚。是上去問個究竟,還是視而不見繞道而去?這時,一位同學發現了他,其餘的慌忙站了起來,手拿透鏡的同學顯得很不自在。M老師從同學們慌張的神情中可以進一步判斷這透鏡的來曆。當時的空氣就像凝固了似的,一分一秒也不容拖延。M老師快速地構思,終於想出一條處理辦法,他笑著說:“喲,這枚透鏡原來被你們找到了?”凝固的空氣開始流通起來。接著他用略帶感激的語調補充道:“昨天我到實驗室準備實驗器材,發現少了一枚透鏡,以為是搬運過程中丟失了,沿途找了好幾遍都未能找到,謝謝你們幫我找到了這枚透鏡。這樣吧,你們繼續實驗,下午還給我也不遲。”同學們輕鬆地點了點頭,空氣依舊是那麼溫暖,那麼清新。

說話要講究方法

我們與人交往時,說話的內容固然重要,但別人對你的評價如何,你給別人的印象是好是壞,很大程度上是由你的語言表達方式決定的。

因此,應該承認,在社會交往中注意自己的說話方法,是開口說話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有時候,談話的重點會在我們輕鬆自在的說話中明顯地表達出來;有時候,我們以平和的心態與人說話,也會留給對方深刻的印象;有時候,我們怒氣衝衝地與人講話,也能獲得別人的好感;甚至有時候我們與人說話時心不在焉,卻依然能夠表達自己要講的意思。

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在不同心態下用不同的說話方法,可以決定我們能否把該強調的重點充分地表達出來。

當然,一個人在與人說話的時候,始終保持一份好的心情,肯定能加深別人對他的好感;反之,說話時裝模作樣、自命不凡、優越感太強的人。便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同,朋友也會離他越來越遠。

說話應該做到條理分明,因為有關你的工作能力、教育程度、知識水平、興趣愛好、審美追求等許多方麵的情況,皆是通過你的言談表現出來的。一個說話東拉西扯而沒有層次的人,很難讓人明白他究意想要說什麼。

所以,一個人說話不能掌握正確的方法,不能強調重點,言語沒有分寸,他的社交活動肯定勞而無獲,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任教於美國明尼蘇達教育學院的羅伯·格林教授,曾請求參加一次研討會的75位來賓分別寫下自己焦慮不安的原因。

結果,令人焦慮不安的主要原因有:

“當我還沒有講完話的時候,其他的人已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使得我的話頭被打斷。”

“不聽別人講話,自己一味地說。”

“在討論會上,別人隻想發表意見,而忽視自己的言論。”

“說話時有被人輕視的感覺。”

“話講到一半,忽然被人打斷。”

“怕講不明白。”

“怕沒講明白。”

“對方是否在認真聽。”

“自己講話過於片麵。”

“話講到一半便失去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