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個人對於某一種技藝沒有知識,他對於那種技藝的語言和作為,就不能做正確的判斷了。
柏拉圖
多觀察才有話說
說話是一門藝術,所能表達的內容包羅萬象,如果隻在技巧上下工夫,而忽略了自身素質的培養和說話知識的積累,隻能是舍本逐末,徒有一副空架子。
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以為口才隻是口上之才,以為口才好的人,隻是因為他們很會說話,而自己是因為沒有掌握說話的技巧,才不會說話的。他們看見許多口才好的人什麼都可以說,談什麼都很動聽,就覺得他們的口齒伶俐。這種看法是很片麵,也很膚淺。
誠然,口才的能力有賴於相當的訓練,但口才的實際基礎是他們善於思考、善於觀察、興趣廣泛、常識豐富,以及具有強烈的同情心和責任心。
追本窮源,一個口才好的人,必須經常在觀察和思考上下工夫。他們不斷地擴充自己的興趣,積累自己的知識,培養自己的同情心和責任心。他們談話的題材源泉是非常充實的,而那些認為自己口才不好的人呢?是不是每天看報紙?是不是同時也很注意重要的國際及本地的新聞呢?是不是很留心地去選擇節目?是不是隨便聽聽就算了呢?是不是選擇有意義的、精彩的電影和戲劇?是不是看戲時集中精神地去欣賞它們。而不是坐在戲院裏打瞌睡?
有一位作家說,哪一天我們對語言著了魔,那才算是進了大門,以後才有可能登堂入室,成為語言方麵的富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具體學習、錘煉語言呢?
下麵介紹幾種可行、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多讀、多看報。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報紙、雜誌和書籍。在讀書看報時,備一支筆、一些卡片紙和一把剪刀,把所見到的好文章或讓自己心動的話語畫出來,或者剪下來,或摘抄在卡片紙上。每天堅持做,哪怕一天隻記一兩句,也是很有意義的。日積月累,在談話的時候。你也許就會不經意地用上它們,從而使自己的講話內容豐富起來。
其次要善於學習。對於談話的題材和資料,一方麵要認真地去吸收,另一方麵要好好地去運用。懂得如何運用,可以使一句普通的話發揮出驚人的效果。學習吸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應用,不能應用的吸收毫無意義。
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彩妙筆,則會獲得豐富的詞彙,自己演說和講話時,優美的語言亦可隨手拈來。隻要我們潛心苦讀,勤記善想,揣摩尋味,持之以恒,就能像郭沫若所說的那樣“於無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後求其他”了。
另外要注意搜集警句、諺語。在聽別人的演講或別人的談話時,隨時都可以聽到表現人類智慧的警句、諺語。把這些話在心中重複一遍,記在本子上,久而久之,你談話的題材、資料就越來越多,說起話來也就越來越條理清楚,出口成章。
最後還要提高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就要不斷提高自己觀察問題、思考問題時的敏銳性,豐富自己的學識與經驗。並增強想像力與敏感性。隨著表達能力的提高,你的生活也將豐富多彩,整個人的個性素質和各方麵的能力都會提高,從而成為一個說話高手。
懂得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
在西方商人中,幾千年來流傳著一條“黃金法則”。
這條法則威力無比,遵循它就可以登上成功的頂峰,違背它卻會陷入失敗的低穀,因此被稱為“人類行為的偉大法則”。法則的內容就是中國先哲孔子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位美國學者還為之加了注腳:“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這個“人類行為的偉大法則”,其實就是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此外。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互相尊重
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平等的關係。無論對別人說話還是聽別人說話,都要注意尊重別人。尊重別人也等於尊重自己,隻有尊重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
2.言而有信
內心真誠,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從“信”這個漢字的造法來看,也就是用的“人言可信”。與人交往,守時也是守信的一種表現。
3.同氣相求
與人相處,尤其是與不相識、剛相識的人相處,要努力尋找雙方的共同點、相似點,找到能溝通話語的橋梁。有格言認為:“愛讀同樣書籍的人,結交最快,友誼也最鞏固。”結交最快、友誼也最鞏固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有較多的相似點。
4.取長補短
取長補短,即互補。互補,是協同的前提,事物之間隻有通過互補、協同,才能求得係統整體的同一,才能有結構的穩定性、進程的有序性和功能的最優化。人與人相處,可以互相取長補短。雙方的需要以及期望正好成為互補關係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吸引力,從而促進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