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在社交中汲取營養(2)(1 / 3)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說話時的羞怯感是正常的心理現象,而任其發展。

因此。隻有克服交談羞怯的心理障礙,說話才能輕鬆自然,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效果。為此首先要提高認識水平,克服“無知”,勤於說話訓練和實踐,不斷總結經驗,保持心理平衡;其次要進行自我暗示,不斷鼓勵自己增強自信。另外要精心準備,林肯說:“即使是有實力的人,若缺乏周全準備,也無法做有係統、有條理的演說。”可見,精心準備至關重要,隻有精心準備才能胸有成竹。

有一位英國演講新手要去向一群教養水平很高的聽眾講話。盡管他做了很充分的準備,但還是不放心,就去請教英國著名的演講大師法拉第先生,什麼是聽眾已經知道了的東西。法拉第幹脆利索地回答道:“他們一無所知!”

3.表現欲調節

人都喜歡表現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講,演講活動也就是一種自我表現。一個演講者往往需要有一定的自我表現意識,因為適當的表現欲能激勵演講者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成為推動演講者嶄露頭角、自強不息的內在動力。但表現欲過於強烈,超出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公眾接受的限度,就會把崇高的演講活動變成純粹的自我表現,這樣的演講者,在演講前會顯得躍躍欲試。急於想贏得聽眾的掌聲和喝彩聲,對自己的期待值很高。如果演講成功,贏得了掌聲,他會得意忘形,忘乎所以;而要是聽眾並不買賬,會場掌聲稀疏,會後評價不高,頗高的期待值和自己的虛榮心得不到滿足,他又會氣急敗壞,惱羞成怒,或自輕自賤,悲觀喪氣,成了泄了氣的皮球。

由此可見,過分強烈的表現欲是一種十分有害的心理障礙,而要克服這種障礙,我們主要得從以下三個方麵做起:

(1)端正演講動機,明確說話目的;

(2)正確看待榮譽、看待成功,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對榮譽產生過分奢望和貪婪:

(3)正確評價自己,不要對自己作過高的估計,更不要自視甚高,打腫臉充胖子,千方百計在眾人麵前表現自己,那樣反而會讓人瞧不起。

語言,內心世界的窗口

心有所思,口有所言。通過語言這個窗口,可以窺視人的內心世界,而社交正是在不同思想的支配下的語言交鋒。因此,通過語言把握對方思想活動的脈搏,自然是獲取人際交往勝利的關鍵。與察言同樣重要的還有觀色,考察對方的舉止神態,有時能捕捉到比語言表露得更為真實的微妙思想。因為許多神態舉止的變化都是下意識的。在某一瞬間,它們可能完全不受主觀意識的控製。

心理學研究證明,外界事物對人大腦的刺激,往往會使人體內部某些相應組織的機能在一個短時間內出現異常現象。也就是說,人的喜怒哀樂,不僅是通過口頭語言,在更多情況下是通過人的肌體來表現的。

另一方麵,由於個性差異,每個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又多包含在一種與眾不同的習慣性動作、神態當中。在論辯過程中,善於從兩個方麵洞察對方,那麼,你就算成功了一半。盡管心理學為我們揭示了人的思想感情活動在人的肌體上的一般特征,但是,僅僅了解這一點,就想在社交中準確無誤地把握對方,顯然是不夠的。應該看到,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具有社會屬性。

其表現之一就是人具有一種自控能力。即對言談舉止的製約和支配,這種能力對於那些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交人員尤為重要。

1.含而不露

社交活動是唇槍舌劍的較量,一般來說論辯雙方出現起伏不定的情緒是很自然的,但是對於某些經驗豐富的人來說,卻可能自始至終地保持著一種鎮定自若、溫文爾雅的姿態,看上去既不激動,也不冷漠,而是彬彬有禮。你不能說他對你的問題或陳述不感興趣,可你又看不出他真正的興趣所在。當你講話時,他可能笑容可掬地看著你,給你一種好感,而心裏卻在想著另一個問題。

在社交中。你不能輕易地認為表情溫順的人是一個好人,而應該看到他的另一麵。你也不能輕易地認為表情生硬的人不懷好意,而應該看到他很可能有一顆善良的心。總的來說,一個人的言與色或表與裏可能是統一的,也可能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