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短信平台上35歲的莫先生問,老年人平時吃什麼藥預防腦中風?飲食方麵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嘉賓:腦中風的預防關鍵是正確的措施,原則上講就一句話,尋找和去除因素。這些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體重增加,還有其他一些危險因素,當有這些危險因素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它,之後通過改變生活方式或者用藥物的方式有效地控製。飲食要注意低脂飲食,盡量不吃動物內髒,不吃油膩食物,多吃蔬菜和富含維生素的水果。
楊子:41歲的張女士問,我父親74歲,有心髒病,血壓不好,拿東西時手抖,這是中風前兆嗎?
嘉賓:拿東西抖要注意是一側還是雙側,如果老是一側肢體拿東西抖,就要懷疑有帕金森氏症的可能,如果是雙側原因很多,像隨著年齡而出現的老年性震顫,這時候還是要谘詢醫生。
楊子:67歲的王先生問,請問腦中風恢複後注意什麼?有沒有什麼常備藥?
嘉賓:腦中風的複發率比較高,至少有一半人會複發,所以一定要預防,具體的預防措施是良好的生活方式,適當鍛煉,還有就是做好中風的二級預防,服用阿司匹林相關的藥物。
楊子:30歲的張先生問,通過什麼手段能知道自己的腦血管有問題?
嘉賓:如果有家族史,早期到醫院去檢查,可以通過超聲檢查,如頸部的血管超聲或者顱內多普勒超聲,知道血管內有沒有狹窄的地方。更先進的檢查方法可以通過CT的血管造影或者磁共振的血管造影,可以早期發現一些沒有症狀的腦血管病變,積極預防會使很多病人避免中風帶來的痛苦。
楊子:這裏是正在為您直播的《保健天使》,感謝來自浙江醫院神經內科的倪嬌娜主任,謝謝!
老年癡呆症
專家介紹
於恩彥,浙江省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主任醫師。長期從事精神衛生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治學嚴謹,經驗豐富,尤其擅長對失眠、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癡呆症等的診治,現為《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雜誌》、《心腦血管病防治》、《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浙江醫學》雜誌編委,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和參與科研課題多項。專家門診時間:每周一上午(浙江醫院),周二上午。
醫學小知識
老年癡呆症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神經退行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認知和記憶功能不斷惡化,日常生活能力進行性減退,並有各種神經精神症狀和行為障礙。
主持人楊子:於醫師,您好!
嘉賓:楊子您好,聽眾朋友好!
楊子: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老人變得年輕而又充滿了活力。但是同時伴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老年癡呆症的患病率在逐年增高。如何治療與護理老年癡呆症?今天的節目邀請到於恩彥主任為您介紹老年癡呆症的知識。於醫師,老年癡呆症在醫學上的定義是怎樣的?
嘉賓:老年癡呆症指的是一組原因未明的原發性腦變性疾病。常起病於老年或老年前期,多慢性起病,逐漸進展,以癡呆為主要表現。病理改變以大腦皮質彌漫性萎縮和神經細胞變性為主。按起病年齡早晚,分為早老性癡呆及老年性癡呆,通稱阿爾茨海默病。起病於老年前期者,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發展較快。隨著我國人均壽命延長,本病已成為醫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楊子:老年癡呆症一般發生在什麼年齡?
嘉賓:老年癡呆症常發生在65歲以後,發展緩慢,早期往往是以逐漸加重的健忘開始,如果不注意,通常不容易發現。
楊子:您剛才介紹,老年癡呆症發展緩慢,總會有一個發展過程吧?
嘉賓:從生病到死亡平均病程為5~10年。按照病情的發展,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早期也稱健忘期:記憶障礙為本病的首發症狀,記憶力明顯減退,並逐漸加重。忘記講過的話、做過的事,常常丟三落四。思維分析、判斷能力、視空間辨別功能、計算能力等也有所降低。言語囉嗦而重複,人格改變等。這期的特點是近記憶力下降明顯,但生活能夠自理,有時還可以從事過去熟悉的工作。
第二階段為中期也稱混亂期:除第一階段的症狀加重外,遠記憶受損,空間辨認障礙明顯加重,很容易迷路,外出常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丟失。人格改變加重,缺乏羞恥及道德感,不注意個人衛生。不認識朋友或親人的麵貌,也記不起他們的名字,有時因記憶減退而出現錯構和虛構;或因找不到自己放置的物品,而懷疑被他人偷竊;或因強烈的嫉妒心而懷疑配偶不貞。特點是智力下降及其他症狀嚴重影響了病人的社會功能,生活需要他人的幫助,不能完全自理。
第三階段為晚期也稱癡呆末期:病人進入全麵衰退狀態,幾乎喪失語言功能,或自言自語,發出內容單調不可理解的聲音,吃飯、穿衣、洗澡均需人照顧,常有便尿失禁。逐漸喪失行走能力,常出現神經係統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