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做好三大慢性病的早期預防(2 / 3)

我們講,心髒就像一個泵一樣,將血液由心髒經直接相連的主動脈泵出,把營養物質、氧等帶到全身,再通過靜脈回流到心髒;血液就像在密閉的自來水管子裏,周而複始不停地流動。當心髒收縮加強時,血管內血流量高,周圍血管收縮加強;或腎髒有問題時,體內瀦留鈉、瀦留水增加或其他原因使血容量增加,都會引起血管內壓力升高,使血壓升高。血壓一升高,尤其是忽高忽低,就很容易將血管壁磨損。受損的血管壁就會形成血凝塊,血凝塊內脂質沉澱,最後發生血管硬化甚至形成斑塊,堵塞血管。如果堵發生在冠狀動脈處,就形成冠心病、心肌梗死;發生在大腦處就形成中風、腦梗死;發生在腎動脈就形成腎動脈狹窄、腎縮小。由於大多數高血壓病的病情進展緩慢,常無明顯臨床症狀,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突發心、腦、腎並發症,甚至猝死。因此、高血壓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無聲的殺手”。

◆如何早期發現高血壓:

①35歲以上的人應勤測血壓:高血壓患病率是隨年齡逐步遞升的。發生頭痛腦熱、感冒發燒的事是經常有的,每個人每年都會有光顧醫院的機會。找醫生看病,往往很少測量血壓,有的人甚至幾十年都沒有測過血壓,等到發生中風,半身不遂了才發現,血壓已高達200/120毫米汞柱。所以要定期測量血壓,千萬不要由於無知而致殘或死亡!

②家中有高血壓病病人時應自備血壓計:不光病人要常測血壓,家人也應經常測量血壓。我的一位朋友因血壓偏高,托人幫他買一台電子血壓計,回家後她的先生幫她測血壓後順便也測了一下自己的血壓,結果發現自己的血壓竟高達200/110毫米汞柱,由於沒有明顯的症狀,所以沒有發現。後來經檢查,她先生的腎功能已經受到損害。

③人人都不可忽視自己的血壓:有機會在任何場合都應該測量一下自己的血壓,包括在藥店、在單位醫務室等。如果3次測出的血壓都≥140/90毫米汞柱,就可以確認你患有高血壓;血壓在120~139/80~89毫米汞柱時,稱為“正常高限”。真正的正常血壓應為<120/80毫米汞柱。因此,當確定“正常高限”時,就應該提高警惕。假如有超重或肥胖,應及時減輕體重;喜食醃製食品的,應改為淡食的飲食習慣。

④高血壓病人的常見症狀:高血壓病病人最常出現的症狀是頭痛、頭暈、頸強直、記憶力減退、胸悶、心慌,還常有陣發性心動過速,心率可高達100次/分左右,情緒易激動。婦女在月經期及更年期表現出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症狀會更加明顯,如頭脹痛、出汗、麵紅、心慌、失眠、易激動等。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測量血壓,以便盡早發現高血壓。

⑤什麼是理想而安全的血壓:不少人認為,血壓隻要達到140/90毫米汞柱左右就是正常了、安全了。這是錯誤的!高血壓病人理想的正常血壓水平是收縮壓低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80毫米汞柱,這是國際上通用的標準。

老年人的血壓正常標準應該和年輕人一樣。高血壓病伴有糖尿病的病人更應注意血壓降得越低越好。總之,不同情況下的目標降壓水平是不同的,因此理想血壓也有所不同,最常見的輕中度早期高血壓病病人血壓應盡量控製在120/80毫米汞柱為宜。

⑥哪些人處於高血壓的警戒區:衡量是否處於“高危”狀態,有許多條件。除了高血壓水平高低與心血管事件發生多少有直接關係外,還有很多危險因素與此有關。

年齡。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男性大於55歲、女性大於65歲為高血壓的高發期。2003年《美國高血壓治療指南》指出,55歲以上的人有90%可能會發生高血壓。

早發高血壓、心血管病家族史。如父親發病在55歲之前,母親發病在65歲之前。

吸煙。長期大量吸煙,使高血壓、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尼古丁對血管破壞性很大。每天吸煙20支,比吸煙10支的危險高4倍。即使家庭周圍的人被動吸煙,也會使血壓升高。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除了確定肥胖的體重指數即BMI=體重(千克)/身高(米2)>24為超重,>28為肥胖外,增加腰圍:男性≥85厘米(2尺7寸)、女性≥80厘米(2尺4寸)是比體重更重要的危險因素。體重增加4千克~5千克,收縮壓升高4.2毫米汞柱~4.4毫米汞柱。BMI每增加1千克/米2,冠心病危險性增高12%。缺血性中風危險增高6%。如果一個人腰圍超標,則高血壓發病率會增加2~3倍;合並脂代謝紊亂、糖代謝紊亂(糖尿病及糖耐量異常)更多。目前已公認,腹型肥胖比體重指數超標有更高的危險,常同時存在血尿酸升高及脂肪肝等。

血脂異常。血膽固醇>5.2毫摩爾/升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12毫摩爾/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4毫摩爾/升,血甘油三酯>1.7毫摩爾/升。若有其他危險因素共存,如有糖尿病或嚴重冠心病時,則總膽固醇要降到<4.0毫摩爾/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要降到<2.0毫摩爾/升或越大越好。

血糖異常。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餐後血糖≥11.1毫摩爾/升,測定多次,兩者均高或有1次升高,即可診斷為糖尿病。當空腹血糖在5.6毫摩爾/升~7.8毫摩爾/升,餐後血糖在7.8毫摩爾/升~11.1毫摩爾/升時,測定多次兩者均高或有一項升高,就可診斷為“糖耐量異常”。

已有靶器官損傷。如:超聲波檢查發現左心室肥厚或頸動脈有血管內斑塊,血肌酐輕度升高(男性≥115~133毫摩爾/升,女性≥107~124毫摩爾/升)或有微量白蛋白尿30毫克~300毫克/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