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一代天驕興建州——清太祖努爾哈赤(7)(2 / 3)

當時,反應最強烈的就是大福晉阿巴亥,頃刻間,她的臉上慘然漫過了一層死神的灰白。這個女子最初的意願,也不過是想為未成年的兒子們掙得一份最大的政治利益,為自己的生活謀個依靠而已,或者,努爾哈赤的生前,真的有過那樣一份的臨終遺命。可是,她無論如何都沒有預想到,四大貝勒一出手反擊,就要置自己於死地。

從前的貴族階層,從漢族到女真的氏族社會,生殉似乎都不算是一件特別稀奇的事情,這是現代考古學屢屢實證過的。但是,按照當年女真人習俗相沿的習慣,妻子從殉丈夫於地下,至少要符合兩個公認的基本條件:一個是死人割舍不下的愛妻;另一個則必須沒有未成年的兒子。因此,後來多選擇出身較低微的小妾陪葬。阿巴亥位居大妃之位,多爾袞與多鐸的年紀還都很小,離成年尚遠,以阿巴亥當時的尊榮,如果她不在政治的山呼海嘯關頭亂講話,生殉那樣的事,即便是八輩子都不一定會落在她的頭上。

可是,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殘酷的,毫無人情可言的。失去了老汗王庇護的阿巴亥,就像從一座崩塌著的巨大冰山頂峰上迅速墜落的一隻小羊,她縱然是口舌如蓮地辯解,也無法扭轉既定的局勢。

距離努爾哈赤的崩逝不到一天,以皇太極為首的諸貝勒傳努爾哈赤遺詔,要大妃阿巴亥殉死。豐姿妍麗的阿巴亥當時三十六歲,正值盛年,她的三個兒子:阿濟格二十二歲已經成年,多爾袞隻有十五歲,多鐸十三歲。出於對塵世的留戀和對愛子的牽掛,阿巴亥百般支吾,希望事情能有轉機。但諸貝勒步不讓,阿巴亥在被逼無奈,山窮水盡的情況下,自縊殉死,到一個清靜溫暖的世界與老汗王繼續相依為伴。

同殉者還有兩位庶妃,其中包括德因澤。就這樣,年僅十五歲的多爾袞登位的可能被皇太極剝奪了,他後來成為清朝順治帝的攝政王。而順治帝非常討厭多爾袞,將多爾袞為他立的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降為靜妃,更將多爾袞之母大妃阿巴亥逐出太廟,並追奪一切尊號。

被迫自盡的大福晉

四大貝勒已去其三,但皇太極還不能說自己已經汗位在握。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對手——多爾袞。

多爾袞生性聰明,頗得努爾哈赤的喜愛;更重要的是一點,多爾袞的母親,大福晉阿巴亥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這個女人胸懷大誌、足智多謀,她所親生的十二子阿濟格、十四子多爾袞和十五子多鐸在努爾哈赤的八貝勒中占據著強勢,對一心要繼承汗位的皇太極來說是不小的麻煩。最可怕的是,努爾哈赤並沒有留下由誰來繼承汗位的遺言,而努爾哈赤死前四天裏,身邊隻有阿巴亥奉命服侍。那幾天,努爾哈赤針對汗位的問題究竟說了些什麼,隻有阿巴亥才知道,也正是如此,無論阿巴亥說什麼,都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如果皇太極不將阿巴亥鏟除,她就可以假托“遺命”,代努爾哈赤任用封、賞、貶、諫等大權。如此一來,哪還有他皇太極什麼事?!

阿巴亥再精明,也不會想到喪夫之日就是自己死亡之期。在皇太極等諸貝勒脅迫下,她於努爾哈赤死後次日為汗夫生殉。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這樣記載:……諸王以帝遺言告後,後支吾不從。諸王曰(略),於是,後於十二日辛亥辰時自盡,壽三十七。乃與帝同柩”。另有清代官書作如下記述:“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太祖高皇帝崩。……十二日,太妃以身殉,遂同時而斂。恭奉龍輿出宮,奉安梓宮於沈陽城中西北隅。

在清代官書中,阿巴亥的入葬過程,僅有此寥寥幾筆。

此時的女真正處於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時期,生殉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但對生殉有著嚴格的要求。被生殉的人,第一點必須是死者的妾室,正室在非自願的情況下不得生殉;第二點要求生殉者沒有未成年的幼子。就算是除了自己總惹努爾哈赤不高興這一點不說,多爾袞和多鐸尚屬幼子,不合生殉的條件,而且自己大妃的地位身份又在後宮中最為尊貴,生殉之事無論如何也輪不到她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