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王——清聖祖康熙帝(18)(3 / 3)

建立並實施正規的皇太子製度,在清代近300年的曆史中,隻有康熙一朝,而真正以“儲君”身份長大成人的皇子也僅有一人,這就是清聖祖玄燁的皇二子胤礽。

康熙十三年(1656年)五月初三胤礽出生,母親是位居正宮的赫舍裏氏皇後。雖然他比哥哥胤禔小兩歲,但因為生母地位高貴而成為“嫡長子”,根據傳統宗法思想的繼承製度,是嗣襲父位的第一人選。在他降生尚未滿20個月之際,皇父便於康熙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在太和殿舉行了隆重的冊封大典,他變成了皇太子。

自幼受到中原傳統封建文化熏陶的康熙皇帝,十分重視“早定國儲”,因為它關係到清王朝的穩定,所以在自己年方22歲時,便選定了身後的繼承人。另外一個原因,是胤礽之母在生他的當日離世,皇帝對她情義很深,並把思念轉化為對亡妻之子的鍾愛,早立他為太子也算是告慰皇後的在天之靈。

儲位即定,康熙皇帝便用最大精力對胤礽進行培養,希望他能成為一代明君。在宣布立儲之後,便恢複了順治後期裁撤的管理太子宮內事務機構詹事府,配備滿漢各級官員充任府事。長到6歲,胤礽正式入學讀書,康熙皇帝選擇張英、熊賜履、李光地、湯斌等名臣碩儒擔任太子師傅。他自己也常在空暇之時親自為太子講解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傳授治國方略,給他講前代之豐功偉績,教導太子應怎樣管理國家、怎樣用兵打仗,還結合授讀經史書籍對曆代的得失、人心向背加以評說。為使胤礽開闊眼界,增加才幹,在他年齡稍長之後,出外巡幸的康熙帝經常命其隨扈同行,並隨時教誨,讓他了解民情吏治,各地山川風土。總之,他對胤礽滿懷期望,盡全力培養他,可謂用心良苦。

少年時期的胤礽勤奮好學,天資聰慧,精通滿漢文字,熟讀詩文經史,並且有一身嫻熟的騎射技藝,令皇父頗為滿意。在他20歲以後,玄燁便開始給他創造獨立處理政事的機會,以期早日擔當大任。

胤礽身為皇儲,地位顯赫,周圍不可避免地就會有一批擁護他的勢力,代表之一就是索額圖。索額圖是康熙朝已故輔政大臣索尼之子,胤礽生母孝誠仁皇後的叔父,官居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受康熙重用他,勢力很大,於是成了太子黨的中心人物。隨著眾皇子的長大成人,朝中反對太子黨的勢力,也各擁戴一個皇子與太子黨對抗,於是逐漸打破朝中平靜的局麵。大學士明珠,是康熙惠妃納拉氏的哥哥,皇長子胤禔的舅父,為支持皇長子,與大學士餘國柱、戶部尚書佛倫、刑部尚書徐乾學等聯合與太子黨對立。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禦史郭琇上疏彈劾明珠、餘國柱私結黨羽,為維護太子地位,聖祖遂將明珠、餘國柱等人職務全部罷免。

由於皇太子的勢力不斷加強,使胤礽與康熙之間的矛盾逐漸表現出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聖祖親征噶爾丹,皇帝駐蹕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直接對戰事加以指揮。沒想到在兩軍交戰的時候,康熙皇帝突然患病,失眠、高燒不退。隨駕王公大臣十分擔心,勸他回京師調治。他也隻好依從,命皇太子和皇三子前來迎駕。但胤礽至行宮見到患病的父親竟然沒有一點擔心之意,使康熙心裏特別難過,感到自己多年精心撫育的太子並未表現出應有的至孝之情,於是討厭之情油然而生,命他返回北京。這件事直至幾十年後玄燁仍念念不忘,成為他轉變對胤礽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

此後,父子矛盾逐漸加深。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禮部擬定祭祀的儀式,將皇太子的拜禱放置在奉先殿檻內,康熙命令將其移到檻外。禮部尚書沙穆哈怕將來皇太子怪罪,請求將諭旨記檔,康熙十分生氣,於是革掉了沙穆哈的職務。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皇帝率兵討伐噶爾丹,在出發之前命令太子在京城守住國家,代行郊祀大典並處理各部院奏章;如有大事發生,留守大臣共同商議後報請皇太子決定。這實際上也是康熙帝對胤礽治國才幹的一次重要考驗。

然而,四個月後康熙皇帝回鑾至京,看見很多政務都沒處理,這樣對胤礽又增加了不滿和怨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聖祖將在皇太子處行走的膳房人花喇等秘密處死。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又大封各位皇子。皇長子胤禔封直郡王,皇三子胤祉封誠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分別封為貝勒,這表明康熙已覺察到太子黨人的勢力危及到皇權,因此想削弱他們的勢力。諸皇子有了爵位,分別培植自己的親信,爭奪儲位。以索額圖為首的太子黨人為圖謀胤礽早日登基,更加緊活動。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聖祖開始準備打擊太子黨人的勢力,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結黨妄行”,令宗人府將其拘禁,不久死於幽所。因長期儲位東宮,胤礽地位特殊,進而驕傲狂妄,目中無人,等到康熙南巡時,勒索地方,並因一點小事就要處死地方官員。康熙為政注重寬仁,太子如此不仁不義,導致父子意見不合,矛盾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