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疑點(1 / 2)

張鴻鳴感覺楊猛的思路十分清晰,理清了自己目前雜亂無章的思緒,突破了自己一直沒有突破的瓶頸。他急切地想知道楊猛還有沒有新的想法。

楊猛思考了一下,接著說:“現在,咱們最有力的線索就是鋼結構廠的監控,並且你在記錄中重點圈定了八輛嫌疑車。我們應該抓住重點,就從這八輛車入手,一輛一輛地排查,從監控中分析準它們的特征,把每一輛車的行程都摸清楚。隻有這樣,才能夠形成鏈條,從中才能發現問題,找到更多的線索。至於其他的車輛,就隻能根據以後的具體需要,有選擇地進行排查了。”

聽完楊猛這番話,張鴻鳴茅塞頓開,頭腦中的迷霧頓時散開了。這連日來持續作戰,他的大腦都疲憊了,這麼簡單地問題卻沒有想到。現在最重要的是摸清肇事嫌疑車的規律,隻要抓住了主要問題,解決了主要矛盾,其他問題就都能迎刃而解了。而自己卻糊塗地眉毛胡子一把抓,像個沒頭蒼蠅似的亂撞,把很多次要線索也都混了進來,雖然費了不少功夫,但事倍功半,自然是沒有什麼成效了。

確定了方向,張鴻鳴和楊猛又精神百倍地投入到新的征程中。

二人將這八輛車編好號碼,然後一輛一輛地分析起來。

為了提高效率,張鴻鳴用了兩台筆記本電腦,一台專門放鋼結構廠的監控錄像,一台放加油站的監控錄像。這樣,就十分便於比對車輛特征,能大大提高比對分析的效率。

但即便是這樣,工作量依舊很大,僅憑二人的雙眼,處理這麼多的信息,還是顯得十分費力。

對比車輛的特征是個技術活。這些貨車的相似度都很高,特征本就不十分明顯。有的甚至就是同一款車型,車型結構都是一模一樣的,隻能通過一些其它的附屬物來區分。不過這些都不是最大的困難,最大的難度是監控的清晰度不高,在不清晰的影像中辨認相似的車輛,這辨識的困難可想而知了。

張鴻鳴將這八輛車都分別截屏下來,存儲成圖片格式,就可以放大了一一分析特征。這樣,不同類型車的特征就好找一些,同種類型的,就隻能看裝貨的多少、車廂篷布的顏色、車輪輪轂的形狀等方麵分析。有時為了查證一輛車,需要反複查看十幾次,非常費時費力。

一夜的時間,兩個人吸光了屋子裏所能找到的煙,又將煙灰缸裏的煙蒂全部吸了一遍,直到天明時,在二人的配合與努力下,收獲頗多,終於搞清楚了這八輛車的軌跡,又發現了很多問題和線索,案件的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雖然還有很多未解之謎,但張鴻鳴隱隱感覺到,離真相越來越近了。

首先,通過比對發現,各處監控的係統設置時間不一樣,加油站的時間比鋼結構廠的快1分鍾左右,鋼廠監控時間比鋼結構廠的快2分鍾左右。不要小看這幾分鍾,在查閱錄像時,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經過二人反複查閱錄像,詳細對比分析才發現是係統時間設置的問題。後來在比對不同的錄像時他們都考慮了這個因素。

第二,他們發現,這八輛車中,1至6號車都是按正常行駛速度行駛的,在加油站中的監控錄像中出現三四分鍾後,就在鋼結構廠的監控中再次出現。但是7號車和8號車的行車時間十分奇怪。

7號車在鋼結構廠出現的時間是12時47分17秒,按正常車速,應該在12時44分左右出現在加油站的監控中,但是二人反複查看,竟然沒有。最後擴大查找的時間範圍,不斷向前搜尋,經過大量的比對分析,最終確定,它竟然是12時4分出現在加油站監控中。這也就是說,本應3到4分鍾走完的路程,它竟然行駛了43分鍾!這絕對是一個巨大的疑點。

8號車在鋼結構廠出現的時間是12時48分10秒,但在加油站出現的時間是12時27分52秒,用了21分鍾走完了4分鍾左右的路程。這個異常的行車情況也是不容忽視。

這兩輛車期間去幹什麼了?因為加油站的錄像隻是拍攝到它們向加油站方向駛來,之後就不是它的監控範圍了,拍攝不到它們的行蹤。至於這兩輛車在加油站和鋼結構廠之間的路段做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1至5號車都是從加油站西側的千大路上駛來,在加油站監控中出現的時間非常接近,各車之間相差的時間都在1兩分鍾左右,可能是屬於同一個車隊。

6號車在加油站現有監控上並沒有出現,估計是從東側的路上駛來,且是空載,不足以對受害人屍體造成那種程度的損害,基本被排除了。

7號、8號車也是從千大路方向駛來,但7號車比5號車晚了12分鍾左右,8號車比7號車晚了20多分鍾。至於這兩輛車與前1至5號車是不是一個車隊,甚至這兩輛車是不是一個車隊,目前是無法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