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爾

巴哈爾,1886年出生於伊朗馬什哈德一知識分子家庭。他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幼學習波斯古典文學,少年時已能熟練運用“嘎紮勒”(抒情詩)詩體寫詩。

1904年他被封為“詩人之王”。1906年他在馬什哈德參加有進步傾向的知識分子組織“薩達特協會”,與封建王權展開鬥爭。1909年參加了代表資產階級與小資產階級利益的霍拉桑民主黨,並被選為中央委員。

他在馬什哈德創辦《新春》雜誌,由於它的反帝反封建的進步傾向,曾被當局多次查封,他也屢受迫害,多次被捕入獄或流放。他曾多次當選為議員,曾任伊朗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為伊朗科學院創始人之一。

巴哈爾的詩集有兩卷,共8000餘行,已被譯成英、法、俄等多種文字。他的許多詩篇,如《夜鶯》、《達馬萬德峰》、《詩人的理想》、《夜頌》、《跳蚤之歌》、《文學的勇敢》、《德黑蘭》等都被人們廣為傳誦。他的詩描寫現實生活,筆鋒犀利,感情熾烈,洋溢著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

巴哈爾曾校正、注釋古代名著《錫斯坦曆史》,著有《曆史簡編和古代傳說》、《風格探討》以及《政黨簡史和凱加王朝的覆滅》。他對於伊朗文學乃至世界文學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了作用。

薩迪克·赫達亞特

薩迪克·赫達亞特,1903年生於德黑蘭的豪門望族,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中學畢業後留學歐洲,僑居巴黎4年,熟諳法國語言文學。在國外創作了著名的小說《活埋》、《三滴血》,話劇《薩珊姑娘帕爾雯》和《開天辟地的傳說》。1930年歸國,先後在國家銀行、經濟管理委員會、建築公司、音樂學院、美術學院任職,相繼發表了曆史小說《阿廖維耶夫人》(1933)、話劇《馬吉亞爾》(1933)、民間故事《拜火教堂》(1933)、短篇小說集《淡影》(1933)和文藝論著《海亞姆的歌》(1934)等。1936年他的中篇小說《盲梟》問世。1936年後他移居印度孟買,鑽研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文化,翻譯了《阿爾德希爾·巴伯康的業績》等古典文獻。兩年後回國,在音樂協會工作,發表了《無家之犬》(1942)等短篇小說,並熱心搜集民間故事、傳說、歌謠和諺語。1945年寫出了著名的中篇小說《哈吉老爺》。1950年,他去巴黎尋找新的出路,次年4月9日在巴黎自殺。

赫達亞特的小說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描寫了社會上地位卑下的人們的痛苦和不幸,但明顯地受到西方頹廢主義的影響,帶有感傷色彩。中篇小說《盲梟》,以怪誕的構思,隱晦曲折地揭露統治者的驕橫、宗教的虛偽、社會道德的墮落。作品陰鬱、沉悶和憂傷情調,正反映了當時伊朗統治者摧殘進步人士的政治氣氛對作者心靈的影響。後期創作的《哈吉老爺》,風格迥然不同,別開生麵地以自然準確、輕快流暢、樸實風趣、諷刺效果很強的語言進行敘述,奠定了現代伊朗文學語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