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齊姆·希克梅特
納齊姆·希克梅特,1902年生於薩洛尼卡城。伊斯坦布爾高中畢業後,入海軍學校學習。1920年參加反對帝國主義占領的鬥爭,被學校開除。1921年去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深受蘇聯文學的影響。1924年回國,從事進步的文學活動。1950年因遭到當局的迫害逃到蘇聯。曾獲得列寧國際和平獎金。1963年在莫斯科病故。
希克梅特的作品多以自由體詩描寫社會現實生活。20年代末30年代初,寫過許多優秀的詩篇,收在《八百三十五行》(1929)、《1+1=1》(1930)、《已經三個了》(1930)和《沉默的城市》(1931)等詩集中。他的詩多為歌頌愛情和反對黑暗勢力,寫人民的疾苦,號召廣大人民為建設新生活而奮起鬥爭。30年代還寫了有名的長詩《致塔蘭塔·巴布的信》(1935)和政論《德國法西斯主義與種族論》(1936)等,反對法西斯主義。在獄期間所寫的著名的史詩《我的同胞們的群像》,反映了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土耳其的社會和政治生活,刻畫了農民、工人、地主、資本家、政客和作家等許多人物形象。在蘇聯居住期間,寫了一些以維護和平為主題的詩歌。政治家一些傷口是表達他對祖國的熱愛和思鄉的感情,於1952年來華訪問。並作了7首關於中國的詩。
希克梅特還著有劇本《被遺忘的人》、《土耳其故事》和長篇小說《羅曼蒂克》等。
薩巴哈丁·阿裏
薩巴哈丁·阿裏,1907出生於軍官家庭,師範學校畢業。後去德國留學,接觸到馬克思主義著作和德國革命運動。回國後任語文教師,並從事文學活動。初期的作品受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和蘇聯文學的影響,逐漸轉向現實主義。1933年由於寫了一首諷刺總統的詩,被監禁14個月。獄中是他的創作多產時期,由於結識了共產黨人和農民,又寫下了許多反映農民生活的現實主義小說,其中著名的有短篇小說集《磨坊》(1935)、《呼聲》(1937)和長篇小說《孤兒優素福》(1937)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發表的長篇小說《我們心中的魔鬼》(1940),寫知識分子中各種政治派別的代表人物,揭露了為德國法西斯效勞的文人的醜惡麵目,因而遭到激烈的攻擊,書也被焚毀,直到戰後還被列為禁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和阿齊茲。內辛還創辦了幽默雜誌《馬爾科·帕夏》,發表寓言和政論、諷刺詩,鞭撻出賣祖國的反動派,因而再度被捕入獄。獲釋後被迫脫離寫作生活,隻能靠當搬運工糊口。後逃亡國外,在過境時被暗殺。
他的長篇小說《我們心中的魔鬼》已有中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