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佩珠
潘佩珠,1867年生於義安省南壇縣。自幼跟隨父親攻讀漢文。1885年,組織學生軍準備起義,未成。1903年寫成《琉球血淚新書》,引起越南思想界和政界的震動。1904年組成維新會。1912年組織越南光複會,鼓動青年出國深造,掀起“東遊運動”,形成留學日本的高潮。1905~1925年間,他在中國、日本和暹羅等地進行革命活動。在日本時與孫中山有過交往。他主張民主立憲。俄國十月革命後,他的思想又有新的轉變。1924年,他與阮愛國(即胡誌明)約定1925年在廣州商討越南革命組織和方針政策問題。不料,臨行前在上海被法國密探綁架,送回越南,被軟禁在順化香江畔,直到逝世。
潘佩珠在國外流亡期間,多用漢文寫作,被捕以後則多用越南文寫作。愛國愛民的思想貫穿在他的全部作品中。他的創作開創了越南一代愛國革命文學的文風,對越南愛國抗敵文學作出了貢獻。
潘佩珠用越文和漢文寫了許多著名作品。如越文作品《黎大祖傳》、《巢南文集》、《征女王傳》等。漢文作品有《獄中書》、《越南亡國史》、《海外血書》等。
阮輝想
阮輝想,1912生於北寧慈山縣。幼時就喜讀漢文和法文。17歲開始參加印度支那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活動,1941年越盟陣線成立後,他是文化救國會的創建人之一。越南人民政權成立後,1946年當選為越南第一屆國會代表,並在越南文化協會和文藝協會等組織中任職。越南和平恢複之後,任越蘇友好協會和越南作家協會的執行委員。在1942~1945年間,當越南處於法國和日本雙重黑暗統治下的時期,他創作了一些借古諷今、以曆史事件為題材的小說和劇本,如寫一個與人民為敵的藝人終於遭受人民懲罰的《武如蘇》;暴露封建帝王腐朽生活的《龍池夜會》;反映陳朝抵抗外族侵略的《安思》等。八月革命成功後,1946年寫成劇本《北山》,歌頌北山人民的起義事件。1948年完成劇本《留下來的人》,塑造了抗戰初期與首都共存亡的戰士們的形象。1950年寫成的《高諒紀事》,是作者在抗戰期間隨軍生活的紀實。後寫出了以土地革命為題材的長篇小說《阿陸哥》。1958年以後的作品有中篇小說《四年後》。
阮輝想作過很多作品,而且熱心於兒童文學,曾參加金童出版社的創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