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

哈利勒·紀伯倫,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美麗的山鄉卜舍裏的一個農民家庭。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誌,抨擊時弊,揭露封建禮教和陳規陋習。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被開除教籍。他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紀伯倫學成返美,先在波士頓定居,旋即遷往北美阿拉伯僑民文學家彙聚的中心紐約,潛心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到1931年4月10日去世。

紀伯倫從18歲起就開始自己的創作。他的創作活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小說為主,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後期則轉向散文和散文詩的寫作,大都用英文寫作。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鬥,反映那個時代阿拉伯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和苦難命運,深刻地揭露宗教勢力和封建習俗的凶殘冷酷。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續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紀伯倫用全部心血澆灌出的一株奇葩。作者以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婚姻、孩子、飲食、工作、歡樂與悲傷、理性與熱情、法律、自由、友誼、美、死、宗教等26個一係列人生和社會各個方麵的問題,是一個飽經滄桑、曆盡人間坎坷的過來人的經驗之談。紀伯倫並自繪了充滿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是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到了20世紀20年代,一個以散文和散文詩為主流的阿拉伯文學流派就形成了,這就是“敘美派”文學。他和艾敏·雷哈尼、米哈伊爾·努埃曼一起組織和領導了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竺會”,他們已經成為“敘美派”的代表人物,為創立阿拉伯語的新文體——散文和小說,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紀伯倫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文學,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