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薩爾
何塞·黎薩爾,1861年生於內湖省的卡蘭巴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1872年進人馬尼拉的阿登尼奧學校學習,1876年畢業。1877年轉入聖托瑪斯大學。大學期間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文化活動。開始從事文學創作。這一時期他最優秀的作品是熱情宣傳愛國思想的詩篇《獻給菲律賓青年》;(1879)。
由於黎薩爾為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奔走呼號,因而不斷遭到西班牙殖民當局的迫害。1882年,詩人不得不離開菲律賓出走歐洲。他先在西班牙馬德裏大學學習醫學、文學和哲學。1885年,赴巴黎專攻眼科學,1886年入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曆史和心理學。同時,又研究歐洲古典文學,畢業後獲碩士學位。這期間,黎薩爾雖遠離祖國,卻時刻關心民族的命運。他與友人一起創辦刊物,掀起改良主義的宣傳運動,抨擊殖民者,揭露教會,提出改革殖民製度、民族平等、驅逐西班牙教士等要求,宣揚民族自豪感。同時,又進行文學創作。1886年,他創作了《海爾德堡之花》、《瑪麗亞·克拉臘之歌》1887年發表長篇小說《不許犯我》,並特此書偷運回國。同年7月返回菲律賓,不久即被驅逐出境,因而重返歐洲。1891年在比利時發表《起義者》,轉年又在馬德裏與友人共創《團結報》。
1892年6月黎薩爾回國創辦了“菲律賓聯盟”,促進民族獨立運動。不久被捕,流放達4年之久。1896年菲律賓爆發了波尼法秀領導的武裝起義,黎薩爾與起義無關,卻遭逮捕,軍事法庭以“組織非法團體”和煽動人民造反為罪名,於1896年12月30日將他殺害於馬尼拉。臨刑前寫了絕命詩《我最後告別》,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和獻身精神。
黎薩爾的創作還有詩歌《勞動讚歌》、《旅行者之歌》、劇本《和巴錫在一起》、《眾神的忠告》、自傳《一個馬尼拉大學生的回憶》及民間故事《猴子與海爾日》等。
菲律賓人民在獨立後,將12月30日定為“黎薩爾日”,並在他犧牲的盧內塔廣場為他樹立了紀念碑和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