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基
邵基,1868年出生於開羅。畢業於開羅法律學校。1887年由埃及國王選派赴法國留學,主攻法律,兼學文學。1892年回國後在宮中任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被英國人放逐到西班牙。戰後回國,專事寫作。1932年10月14日逝世。
邵基是國王阿拔斯二世所寵信的宮廷詩人。在宮中20年間,寫作了大量讚揚埃及王室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頌詩以及描寫宮廷生活的飲宴詩,此外,還有愛情詩、悼亡詩、豪情詩等。1894年代表埃及出席日內瓦東方學者會議時發表的著名史詩《尼羅河流域的大事件》,表達他對祖先光榮業績的崇敬,並流露出對祖國屢遭不幸的沉痛心情。
流亡期間(1915~1919)的詩歌大多以緬懷曆史、憑吊遺跡來抒發思鄉之情。他以伊斯蘭史為題材創作的大量詩歌,都收在《伊斯蘭各國及其偉人》一書中。1919年邵基返回祖國。在埃及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下,他的詩表達了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願望及為此而進行的鬥爭,從而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階段。這一時期的作品《獅身人麵獸》(1921)、《在金字塔下》(1923)等以埃及人民引為自豪的光輝曆史和山川古跡為題材,抒發他的愛國熱忱,激勵國民為建樹新的業績而奮鬥。《大馬士革的災難》、《敘利亞的獨立》則表達他對敘利亞人民反法鬥爭的支持和同情,反映了阿拉伯人民團結戰鬥的兄弟情誼。詩人說,他的詩“歌唱東方的歡樂,哀悼東方的不幸”。
邵基晚年借鑒法國古典派和莎士比亞戲劇,創作了《克婁巴特拉之死》(1929)、《萊伊拉的癡情人》(1931)等6部詩劇和一部散文劇,為阿拉伯文學開辟了新領域。《萊伊拉的癡情人》根據阿拉伯古代民間傳說寫成,是一部阿拉伯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譴責封建禮教對男女青年單純的愛情的摧殘。
邵基還有散文集《黃金市場》(1932)等幾部曆史小說。其中以《邵基詩集》最為著名。
邵基的詩歌在阿拉伯詩壇上形成獨特的風格和流派,大多宣傳科學,提倡教育,主張婦女解放等。繼承了阿拉伯古典詩歌的優良傳統,不斷創新,在阿拉伯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哈菲茲·易卜拉欣
哈菲茲·易卜拉欣,1871年,生於上埃及尼羅河畔的一個小村落。幼年失去父親後,由舅父撫養長大。16歲失學,自學古典詩歌並開始創作。1888年進入開羅軍事學校。畢業後在內務部、國防部任職。1896年派往蘇丹服役。1903年退役後,在開羅專事寫作。1911年擔任埃及圖書館文學部主任。1932年死於開羅。
他一生致力於詩歌創作和翻譯。曾翻譯過雨果的《悲慘世界》。他的詩作《哈菲茲詩集》(1922)中的初期作品,大多表現個人生活中的不幸。《塞蒂哈之夜》是用瑪卡梅韻文體描述英國占領下的埃及、蘇丹的社會現象以及人民的苦難。1905年日本在對俄戰爭中獲勝,他認為日本是東方弱小民族的方向,號召向日本學習,奮發圖強。他啟發青年要從侵略者手裏奪回失去的權利,並提倡女權主義。1906年丹沙微事件發生後,他寫詩譴責英國侵略者濫殺無辜人民的罪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埃及人民掀起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他滿懷激情描寫了埃及婦女的英勇鬥爭。1922年英國允許埃及獨立,他公開表示懷疑,要人們警惕無形的綢子般柔軟的枷鎖。1932年英國在埃及事務上作出中立姿態,哈菲茲寫了150行長詩揭露它的虛假性。他不斷提醒國民警惕帝國主義的陰謀詭計,保衛埃及的民族權利。他對人民的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
哈菲茲·易卜拉欣在埃及現代詩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他的詩通俗易懂,所以受到埃及廣大貧苦人民的尊敬和喜愛。
塔哈·侯賽因
塔哈·侯賽因,1889年生於上埃及米尼亞省的農村。家境貧困,3歲時因眼疾而未得到很好的治療導致雙目失明。13歲時隨哥哥到開羅入伊斯蘭教最高學府愛資哈爾大學學習經訓和教律。1908年入埃及大學,學習曆史、文學和外語。1914年畢業,獲埃及第一個博士學位。不久他被埃及大學派往法國公費留學,先後在蒙彼利埃大學和巴黎索爾本學院研讀希臘羅馬曆史、哲學、語言和文學,兼攻歐洲特別是法國近現代文學。1918年獲巴黎大學博士學位。1919年回國,任埃及大學教授。40年代~50年代初擔任教育部藝術顧問、亞曆山大大學校長、教育部長。1956年被選為埃及作家協會首任主席,並任埃及政府關注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最高委員會主席。1959年獲國家文學表彰獎。1964年擔任阿拉伯語言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