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阿爾及利亞作家(1 / 2)

穆罕默德·狄布

穆罕默德·狄布,1920年出生在阿爾及利亞西部與摩洛哥接鄰的邊境城市特萊姆城。他父親是木匠,由於幼時家境貧寒,沒有讀完中學就不得不為生活奔波,曾幹過很多種工作,當過鐵路工人、織地毯工人、會計和小學教師。後來由於投稿的關係,他進入當地一家報館當記者,並且給法國、瑞士的一些報刊撰寫文章,從此就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活動。1952年,阿爾及利亞三部曲的第一部《大房子》問世,1954年,三部曲的第二部《火災》出版,而第三部《織布機》則是在1957年發表的。三部曲是狄布的力作,也是阿爾及利亞新文學的主要成就。三部曲表現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覺醒和他們對於擺脫殖民地枷鎖的願望。

1959年,狄布發表了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非洲的夏天》。這是一部描寫阿爾及利亞武裝起義鬥爭的小說,它生動地描繪了阿爾及利亞社會中各個不同社會階層的阿拉伯家庭在民族解放戰爭中各不相同的反應。1954年11月1日阿爾及利亞人民舉行武裝起義之後,這些互不關聯的家庭,都受到了革命戰爭的衝擊,一些資產階級家庭在這場激烈的鬥爭中,依然故我地蜷縮在高雅的住宅裏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但是另一些新人卻投入了火熱的鬥爭。作者著重通過描寫公務員穆赫達爾·拉依一家的分化,說明舊的思想和製度正在崩潰。他以飽滿的筆墨,描繪了阿爾及利亞人民的覺醒,勃尼·布勃朗村的烈火,已經在全國燃燒,卷起了漫天的火焰,燒盡了殖民統治下的漫漫長夜,再現了阿爾及利亞革命鬥爭史上這一最光輝燦爛的偉大時代。

阿爾及利亞獨立後,狄布由於長期居住法國,在他的創作中曾一度表現出受法國流行的象征主義思潮的影響。如19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記得大海的人》,就是從畢加索的名畫《基尼卡》取得靈感寫成的。1964年發表的《奔向荒野的岸邊》,完全充滿了象征主義的色彩,他通過一個名叫拉迪婭的女人的愛情故事,描寫法國和阿爾及利亞兩國的關係,這種創作方法自然使主題模糊,導致作品的失敗。1968年,狄布放棄了這種創作方法,重新回到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上來。就在當年,他發表了長篇小說《國王的舞蹈》,通過書中人物的回憶,描寫阿爾及利亞的民族解放戰爭以及對勝利後出現的一些現象的不滿。1971年,他又發表了長篇小說《野蠻之國的上帝》,它的主題是歌頌愛國主義。狄布在這部作品中熱情地描繪了阿爾及利亞獲得獨立後國家出現的新氣象,同時,他也提出了獨立後出現的一些新問題。

狄布除寫作長篇小說外。還發表過一些短篇小說和詩歌。他曾先後出版過短篇小說集《在咖啡店裏》(1955),《阿爾及利亞故事集》(1959)和詩集《矇朧中的安息》(1961)等。

阿西婭·傑巴爾

阿西婭·傑巴爾,1936年出生於阿爾及利亞一個海濱小鎮。父親是一位法文教員。1956年她就學於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當時,阿爾及利亞的反法民族解放戰爭已進行得如火如荼。阿西婭參加了學生們舉行的反法抗議示威活動。學校停課,她利用時間在短短兩個月內寫出了長篇小說《渴望》,並很快出版(1957年)。那時她不到22歲。小說表現了青年男女間感情方麵麵臨的問題,其心理分析深刻而細膩,受到廣泛好評。她原名法蒂瑪·紮赫拉。出版小說時用了阿西婭·傑巴爾的筆名。以後這個名字就代替了她的原名。她丈夫是一位反法民族解放鬥爭戰士。阿西婭在師範學院畢業後,作為流亡者與丈夫一塊兒來到突尼斯。一年後,到摩洛哥拉巴特大學任教。阿爾及利亞獨立後任阿爾及利亞大學教師,1965年回到巴黎定居。

1958年,她出版長篇小說《急不可耐的人們》,1962年出版《新世界的兒女》,這兩部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壇的地位。

《急不可耐的人們》通過一個家庭的故事,深刻揭示了阿爾及利亞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少女戴麗萊從小父母雙亡,由長兄和繼母萊拉監護、撫養。父親生前富有,但揮霍殆盡,死後僅留下一所大房子。萊拉對戴麗萊監管很嚴,處處限製她的自由。戴麗萊在家中感到壓抑。她決心通過受高等教育走出家庭。她愛上了賽裏姆,但自覺這愛是可怕的,因為這超越了傳統。繼母萊拉正是由於恪守婦道才獲得大家一致的尊重。一次,賽裏姆無意對戴麗萊講道,在大學一年級時,班上忽然來了個美麗的農村姑娘,大家都喜歡她。可每當她愛上一個人時,那人的家長就迫使兒子和她斷絕關係。她受到刺激,便和許多男生濫交,發生關係,賽裏姆也是其中一個。但他又怕愛上她,便和她斷絕往來。後來,她嫁給了一個剛剛死了妻子的有錢人。不久丈夫就死了。這女人就是萊拉。賽裏姆不知道萊拉和戴麗萊的關係。戴麗萊隨賽裏姆到巴黎求學。臨走時,戴麗萊為發泄多年的壓抑,對萊拉講了賽裏姆告訴她的一切,指出她一直生活在假麵下。賽裏姆知道後,回到阿爾及利亞,這時,萊拉已嫁給一個商店老板。賽裏姆約萊拉相會,被她丈夫跟蹤。丈夫拔出手槍將二人雙雙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