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我急令張飛、魏延截斷曹兵糧道,又叫黃忠、趙雲去放火燒山。可憐曹操糧道被截、山野被燒,後勤已無保障,遂領兵出陽平關。我早料到曹操“困獸猶鬥”定會希望全力以一戰之功殺退我軍。我仍讓劉封出戰,戰了幾個回合便敗走,曹操追了一陣,多疑之心便起,怕中埋伏,退回陽平關,誰想這時我軍返身殺回,東門放火,西門呐喊,南門放火,北門擂鼓。曹操驚恐,棄關而走,到斜穀界口駐紮。我軍殺將過去,曹操勉強出戰,被魏延一箭射掉兩顆門牙,倉惶率軍逃棄許都,自此,整個漢中落入我軍之手。
漢中一戰,我幾番用計都十分精妙。
先是布置疑兵,“瞞天過海”,夜間擂鼓疲憊敵人,迫使曹操退後三十裏。
繼而,過河背水結營,引誘曹操前來進攻,然後設伏兵擊之。
曹操退守陽平關後,我又“釜底抽薪”,放火燒山,截斷糧道。
此後又“打草驚蛇”,在陽平關四座城門放火呐喊,使曹操心驚肉跳,放棄陽平關和斜穀界口,直至退出漢中。
領兵作戰,英雄本色,當然勇要先。但勇而無謀,非可取也。想那呂布,可謂十足英雄,可豪勇不少,智謀不足,因而他成不了大事,最後隻落得身首異處之結局。再由漢中一戰曹操兵敗,可知:
變亂之時,應能處變不驚
漢中一戰,曹操兵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不能做到處變不驚。
我先布置疑兵,“瞞天過海”,夜夜鼓角齊鳴,直攪得曹軍方寸大亂,退後三十裏。後我又“打草驚蛇”,在陽平關四座城門放火呐喊,使得多疑的曹操心驚肉跳,棄關徑直退出漢中。
可笑曹操戎馬一生,在我看來還不如其中郎將張遼。
一次,張遼按曹操的命令,屯兵在長化。臨出發前,軍中有人謀反。這天夜裏,突然四處驚呼“著火了,著火了”,張遼一下從夢中驚醒,不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下子騷亂起來。張遼處變不驚,對左右部將說:“傳令下去,這不是造反,隻有少數人製造混亂,想以此擾亂軍心,趁亂行事罷了。”張遼親率數人,在營中端立不動,不久謀反者盡數被抓斬首示眾,於是叛亂平息。
對於處變不驚,古人認為:“誌不懾者,得於預備;膽易奪者,驚於猝至。勇者能搏猛獸,遇蜂蟄而卻走;怒者能破和璧聞釜破而失色。”
臨變有製,通達變化,這是大智之人才能為之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隨機應變,不知如何麵對眼前的變故,所以要受到變故的打擊。臨變不慌,機智對變,才是真正的能忍變亂。
至於如何做到“處變不驚”我則總結了以下五點:
一是善於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應變,不拘泥於成規,而是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靈活變通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
二是要跳出思維方法的固定模式,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全方位地看問題,不為突發的事變所震懾。
三是要臨變不驚,臨亂不慌,處理變亂要有恒心,有決心,有勇氣,不能手軟心慈。
四是應該多注意總結、分析,在變亂發生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不至於事到臨頭,還不知如何應付,這樣就會使自己處於被動的局麵。
五是麵對變亂要積極地尋求處理變亂的方法,而不能慌不擇路,毫無原則可循。
我軍與曹操爭奪漢中之時,曹操實力強於我軍,但終因他不能做到“處變不驚”,才中我“疑兵之計”,狼狽而逃,拱手讓出漢中。由此看來,說“處變不驚”是成大事必備的素質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