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的黎明,山東省濟寧州(今濟寧市)東南60裏的魯橋鎮一片寧靜。從一座低矮的茅草屋中傳出一陣嬰兒墜地的啼哭聲,迎來了黎明的曙光。這個屋子的主人,就是明朝京師神機營坐營將軍戚景通。這個啼哭嬰兒,就是後來名揚四海的戚繼光。

戚繼光的遠祖是河南衛輝府(今汲縣)人。元朝末年,中原大地戰亂迭起,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戚繼光的六世祖戚詳逃避戰亂,來到安徽省定遠縣昌義鄉定居。當時,天下烏鴉一般黑,江淮流域廣大貧苦百姓同樣受剝削、受壓迫,他們不堪官府盤剝、豪強勒索,紛紛揭竿反抗。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率領起義隊伍攻略定遠。這時,戚詳投入了朱元璋的起義隊伍,當了一名小旗官,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當上開國皇帝後,為表彰開國功臣宿將,實行封功授爵。戚詳因功被授予應天衛(今南京)百戶官。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令開國大將傅友德率領馬步30萬大軍征雲南,戚詳也奉命隨征,不幸陣亡。明朝根據戚詳的戰功,封他的兒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從此,戚氏遷居登州(今山東蓬萊),世襲為官。

戚繼光的曾祖父戚諫喜得雙子。長子叫戚宣,次子叫戚寧。可惜,戚宣無子,戚寧也隻有一子,名叫戚景通。可憐的戚景通,年僅6歲喪父,母親閻氏撫育著孤兒,生活無依無靠,戚宣看到弟媳和侄兒相依為命,於心不忍,打算把他們接到自家生活,好有個照應。當然,戚宣考慮更深一層的是自己無子,怕將來戚氏後繼無人,於是,便和閻氏相商,收戚景通為養子。閻氏覺得戚宣考慮在理,就愉快地答應了。戚宣死後,戚景通就承襲了伯父的官職,當上了登州衛的指揮僉事。由於戚景通做官清廉,為將有才,屢遷官職,升任大寧都指揮使,充任神機營坐營官。這個戚景通就是戚繼光的父親。

戚繼光降臨人世間,戚景通已經是兩鬢斑白,年高56歲了。暮年得子,將門有後,是戚景通一生中的最大喜事,魯橋鎮的人們得知戚將軍喜得貴子,也紛紛前來道喜。戚景通滿麵笑顏,拱起雙手,頻頻作揖,感謝賓客。

一位長者問:“戚將軍,今日天氣特好,一團旭日紅似火,萬裏無雲見碧天,這是吉祥大喜之日子,將軍準備給貴子起何雅名?”眾賓客附和說:“是啊,這樣的天氣,象征著將軍的公子前程似錦啊。”戚景通略停片刻,笑哈哈地說:“那就叫繼光吧。希望他繼承光明,繼承祖輩光業。”賀喜眾賓異口同聲:“好名!好名!”

戚繼光出生於數代為將的家庭,按照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當官的多是高樓深院,家財萬貫,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而戚繼光的祖輩卻世代清貧,為官正直,從不貪心。戚景通為官數十年,靠俸祿養家糊口,被朝廷授予“孝廉將軍”。戚繼光就是在父親“忠孝節儉”思想的熏陶下茁壯成長的。

戚繼光10歲時生母去世。年幼喪母,人生的道路磨礪使他比一般的孩子成熟得更早些,懂事更多些。

官貴民賤的等級觀念,在封建社會是根深蒂固的。戚氏世代為將,處處受人恭敬,在戚繼光幼小的心靈上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自恃父輩豪貴,圖虛榮,求華貴。

在戚繼光的童年時代發生過兩件事,使他終生難忘。一件事是安裝雕花門戶:那是嘉靖十八年(1539年)的事,年已67歲的戚景通,因病告老在家,祖居的房屋年久失修,凋敝不堪,冬不禦寒,夏不遮雨,戚景通找來工匠修繕一下。工匠們根據戚景通的囑咐,將漏雨透風處整修一下,並準備在兩楹間安裝四扇雕花門戶,增加屋內亮度。12歲的戚繼光看著工匠們心靈手巧地雕刻好的4扇門戶,讚歎不已,不解地問道:“我家怎麼隻安4扇門戶呢?”工匠們聽了此話,覺得戚公子有怪罪之意,連忙解釋道:“這是戚大將軍的意思,小人隻能從命。”又說:“戚公子,你家是將門,祖祖輩輩都是朝廷棟梁,論功勞,論官附,就是安12扇門戶也不為過,那樣氣魄可大呢。”戚繼光聽了工匠們一說,高興得連連拍手,“那太好了!”工匠們又說:“戚公子,要安12扇門戶,需經戚大將軍批準才行。”戚繼光不假思索地說:“那好辦。”扭頭就跑向後院,去找戚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