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達賴西藏的佛教,曾分有噶興派和格魯派等派別。格魯派穿黃色禪衣,故稱黃教,提倡苦行,敬重戒律,不娶妻,禁飲酒,戒殺生等等。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在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他最得龐的八個子弟中選了二人,一人為第一世達賴,一人為第一世班禪。此後,達賴、班禪都采取“轉世”相承,互為師徒。黃教在群眾中威信不斷提高,贏得明朝政府的好感。明萬曆六年(1578年),蒙古韃靼部土默特萬戶首領俺答,邀請三世達賴索南嘉措到青海會晤,贈送給了他“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的尊號。“達賴”,蒙古語為大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語上師的意思,這就將達賴喇嘛奉為海一般的大師。此後,就有了達賴喇嘛這一稱號。

後來五世達賴和四世班禪,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在蒙古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的支持下,取得了西藏地方的統治權,但實際上西藏地方完全受顧實汗的控製。

清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極專門派人致信達賴喇嘛,請他致力於宣揚佛法,利益眾生。後達賴喇嘛派使團到盛京朝貢時,皇太極予以最高的禮遇,親自率諸王貝勒大臣出懷遠門迎接。清順治九年(1652年),達賴喇嘛率使團到北京,皇帝福臨派了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等,率八旗遠程迎送。還在北京修了一座西黃寺,專給達賴喇嘛居住,並封他“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遍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由朝廷冊封達賴喇嘛的製度從此開始。

康熙帝無論對佛教還是道教,都是不大感興趣的。十一年二月,他在赤城(今屬河北)見一道士跪在路旁,就叫兵部尚書明珠前去問清原因,原來這個道士的廟在離赤城30裏的金閣山,廟名為靈真觀。現聽說皇帝到了這裏,特請皇帝另賜一個廟名。康熙聽後說:“此道士妄幹僥幸,求賜名號,意欲蠱惑愚民。”遂告訴道士,他自己親政以來,這種求賜觀廟名號的,一概不準。況且古人崇拜教的,結果都是無益而有損。並舉例說:梁武帝酷愛佛教,最後餓死於台城;宋徽宗好信道教,父子都做了金國的俘虜。

康熙雖不信教,但仍繼承祖輩尊崇達賴喇嘛、撫綏蒙古的既定國策,經常派人去西藏看望達賴和班禪,給他們贈送貴重的禮品。康熙還規定每年給達賴喇嘛撥5000兩白銀,作為他贍養僧眾之用;給班禪50大包茶葉,作為僧眾熬茶之用。所以,達賴喇嘛和班禪,對朝廷也十分敬重,按期進貢。

西藏受驚達賴喇嘛與蒙古和碩特部首領顧實汗,在西藏建立了聯合統治後,其勢力發展很快,擴建了拉薩的布達拉宮,使之成為全藏的宗教聖地,並以勢迫其他教派改宗,擴大黃教勢力。同時,以達賴喇嘛為首的西藏地方勢力與蒙古和碩特部在西藏的統治勢力,逐漸產生了衝突。

康熙十八年(1679年),達賴五世任命他的親信桑結嘉措為“第巴”(達賴、班禪屬下的執事官)。達賴五世對桑結嘉措特別有感情,在他8歲時就接到布達拉宮,進行精心的培養,使其成了一個知識淵博的青年。二十一年(1682年),達賴五世去世,桑結嘉措匿喪不報,並打著達賴五世的旗號,反對蒙古和碩特部首領達賴汗(顧實汗的兒子),又暗中勾結噶爾丹,支持他侵犯喀爾喀蒙古,並唆使其與清廷對立。

桑結嘉措隱匿達賴五世的喪事,過了15年後,被康熙派人去查清了。三十六年(1697年),桑結嘉措公布了達賴五世的喪事,同時宣布已擇定倉洋嘉措為轉世靈童,稱達賴六世。

達賴汗堅決反對,矛盾日益尖銳。四十年,達賴汗死,其子拉藏汗繼位。拉藏汗了解到,新立的達賴六世倉洋嘉措雖才華出眾,但十分厭倦清教徒生活,故將其稱之為假達賴,並向朝廷報告了他的不端行為。四十四年(1705年),拉藏汗打敗了藏兵,殺掉了第巴桑結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