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儲傷神康熙在位61年,經文緯武,寰宇一統,表現出了敢於鬥爭,勇於奮進的精神風貌。而他對立太子的問題,想對祖輩立下的舊製度進行一下改革,經營了近40年,卻遭失敗,氣鬱成疾。

康熙有皇後、妃嬪共55人,共生子35個,其中15個早亡,留下20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才。康熙十四年,他才22歲,就按照漢族立嫡長的習慣,冊立了剛滿周歲的皇二子允為皇太子。剛立太子時,因無人爭位,宮廷內平靜了多年。隨著皇子一個個出世、長大、封王授爵後,使太子與諸皇子之間權力之爭日益激烈,逐漸形成了“太子黨”、“皇子黨”的派係鬥爭。允立為皇太子後,廢而又立,立而又廢,反複多次。康熙為這件事,常常是日夜不安,費心勞神,給他的晚年帶來了無限的憂慮和悲傷。有時甚至是老淚橫流,痛哭仆地,終於在四十七年(1708年),氣得生了一場大病。自此之後,身體虛弱,疾病纏身,右手失靈。五十六年(1717年)十一月,康熙再次大病70多天,健康狀況愈下,走路也需要人攙扶了。

康熙認為《尚書·洪範》中記載的“壽、富、康寧、所好德、得善終”這5福中前4項比較容易做到,麵對諸皇子爭位,他時刻要擔心有被暗害的危險,所以對他來說,最難做到的是第5項。但是,他還是得到了。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情惡化,即召諸皇子及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到床前,麵諭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據說,當天咽氣前,還喝了胤禛端給他的一碗人參湯,從而結束了轟轟烈烈的一生。

自我總結康熙於四十七年冬天那場大病後,就開始回顧過去,草擬遺詔。他認為,以前的帝王多忌諱死字,因此在頭腦清醒時不作遺詔。而到臨死之際,已不省人事了,遺詔隻得由別人任意撰寫。這種遺詔,不能表達死者自己心中所要講的話。所以他決定乘自己明爽之機,認真總結自己的生平。從四十七年起,康熙就開始隨筆自記。五十六年他再次生病時,就召集了諸皇子及滿漢大臣,將自己草擬的遺詔念給他們聽。說自己準備10年了,所要講的話,已“披肝露膽,傾盡五內”。康熙駕崩後,將他草擬的遺詔作了些刪節,就作為正式遺詔發出。

康熙在遺詔中,對自己一生總結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麵:一是享年高壽,在位長久。康熙活到69歲,在位61年,是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他自己作過統計,自秦始皇以後,到他為止,正式登基當皇帝的共211人,他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在位時間長的根本原因,是在內政外交上做到“剛柔相間”,因此國用充足,兵強馬壯,邊疆鞏固。康熙回憶自己幼年時身體不算好,吐過血,經常用艾葉灸病。因此在成人後,聞到艾葉的味道還頭疼。他一生不消極保養,自小就遵從祖輩精於騎射的傳統,經常練武、狩獵和參加田間勞動。因此他到50歲的時候,還能挽15力弓,發13握箭,常常是10矢9中。他非常欣賞自己的健康和長壽。在50歲出頭時,頭上出了幾根白發,有人給他進獻了治白發的藥方,他笑著推辭了。他認為自古以來,帝王中鬢斑須白的是極少的,我今天有幸才有了斑白,這是應該自豪的。

二是盡心竭力,勤奮一生。康熙駁斥有種說法:“帝王當舉大綱,不必兼總細務。”他自己的體會是:當帝王的“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時不謹,即貽千百世之患”。因此他蒞政後,無論巨細,所有詔書、禦旨,隻要有一字之訛,必定要親自改正後才發出。辦事勤敏,有奏必答,有緊要事,夜間也要秉燭裁決。康熙很羨慕老臣們退休後的生活,抱子弄孫,悠然自得。而自己當了皇帝,就隻得如諸葛亮講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勤奮地了結一生。

三是運籌用兵,統一國家。康熙回顧當政期間,先後進行平定三藩、統一台灣、抗擊沙俄、征討噶爾丹等戰爭及進兵西藏等軍事活動。他在這些戰爭中,所有的部署,都完全由自己做主,一心運籌。他通過這些戰爭,使國家統一、邊疆鞏固。他對這些業績引為自豪。

後人評價清世祖雍正帝在《聖祖仁皇帝實錄序》中寫道:“先帝道德之崇廣,是集皇王之大成,自古至今,從未有過如先帝這樣鼎盛的帝王。”因此他稱康熙為“聖人”。

晚清大臣曾國藩將康熙列入“自古英哲非常之君”。認為康熙集清朝大成於一身,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則認為康熙是十足的專利暴君,罪大惡極,無一可取,比秦始皇和法國的路易十四有過之而無不及。

曆史上外國人對康熙也很重視。法國人白晉的《康熙帝傳》、日本人白川的《康熙大帝》、後藤末雄的《康熙大帝與路易十四》等,對康熙的曆史都進行了評價。白晉評價說:“康熙是在法國以外,連做夢也未曾見過的偉大人物,是自古以來統治天下的帝王中最聖明的君主。”白晉對康熙的“雄才大略和遠見卓識,敏銳的洞察力、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誌、非凡的天賦、淵博的知識、輝煌的治國業績,直至堂堂的儀表、凜凜的威風、高雅的嗜好……無不欽佩”。後藤末雄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與康熙圍繞派傳教士來中國的鬥爭問題做比較,得出的結論是:路易十四是康熙手下的敗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