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冬藏(2 / 3)

“寂寞身後事,千秋萬歲名。”

當人們目光投注到伯虎生命中隆冬歲暮的一段,見到他正孤獨地收拾舊作,準備交付後人的時候,不免會感到一種淒然與惆悵。

此時,如果預把後人對伯虎詩文的觀感與評論,和當日桃花庵中孤寂的身影,悲涼的情懷,以及他的創作態度,相互印證,也許更能透視出紛遝雜亂的世代、一個天才的萌發和成長,以及後世對他智慧結晶的保存與承傳,有個全麵性的了解。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醜奴兒》辛棄疾歲月的遷移,際遇的改變,影響到一個人的心境,也使詩詞創作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揉造作,逐漸轉變成“欲說還休”的含蓄、恬淡境界。

“少年遊冶學秦柳,中年感慨學辛蘇,老年淡忘學劉蔣;皆與時推移而不自知者,人亦何能逃氣數也!”清代詩人鄭燮,在他自選的《詞鈔》序中,感慨無限地說出畢生創作的曆程。

反觀唐伯虎文學作品中絕大部分的詩詞和曲,雖然鮮有年款,集中一無時間順序地錯雜排列,但如細加品味,從辛、鄭兩家所體會出來的,隨著歲月、際遇與氣數而自然衍變的痕跡,依舊隱約可辨。隻是,其中交織著伯虎獨特的風流天性所譜成的情詩豔詞,和晚歲皈依佛祖後,以俚俗而親切的歌謠,勸人行善並及時行樂,就使他的作品愈發多彩多姿,讓人感到眼花繚亂。

綜觀曆代對伯虎詩文的評論,大約可以看出三種不同的傾向:

一派認為伯虎精心之作,多在青少年時代,到了後期,反而不太可觀。以這種眼光選輯或品評伯虎詩文的,首推吳縣後進,與伯虎為忘年交的袁袠(永之),和文、唐交誼深厚的南京好友顧璘(華玉)。

在所輯《唐伯虎集》的序中,袁袠明顯地表現出他的看法:“伯虎他詩文甚多,體不類此;此多初年所作,頗宗六朝。惟遊金、焦、匡廬、嚴陵、觀鏊山諸詩,及‘嘯旨後序’,乃中季所作,亦可入選,故附入之。……”(注六)

袁序於敘述伯虎躋身士林,及春闈得禍之由,又總結其南歸後的生活和創作態度。

“……乃益自放廢,縱酒落魄;所著述多不經思,語殊俚淺。……”

袁輯《唐伯虎集》,成於嘉靖十三年,離伯虎去世不遠,袁氏也自承:“伯虎他詩文甚多”,結果以“體不類此”的成見,棄而不取。後世輯唐伯虎詩文者,再也沒有這樣時間、空間上的便利,致伯虎作品大量散佚,實在可惜。

顧璘附和袁袠看法,認為伯虎的“絕藝在是”;不過,他對伯虎晚歲作品評價,並不算苛刻:

“……邪思過念,絕而不萌,托興歌謠,殉情體物,務諧裏耳,罔避俳文;雖作者不尚其辭,君子可以觀其度矣。”(注七)

對袁袠選輯伯虎作品標準最為堅持,批評得最為尖刻的,莫如明代“後七子”中的王世貞。他在《鳳洲筆記》中評伯虎:

“……詩法初唐,如鄠杜春遊,金錢鋪埒,公子調馬,胡兒射;暮年脫略傲睨,務諧俚俗,西子蒙垢土,南珠襲魚目,狐白絡犬皮,何足登床據幾,為珍重之觀哉!”(注八)

他又在《藝苑卮言》中,單刀直入地說:

“唐伯虎如乞兒唱蓮花落,其少時亦複玉樓金埒。”(注九)

不過,論者以為王氏早年持論“文必西漢,詩必盛唐”,藻飾太甚;晚年始漸趨平淡,他對伯虎文學的看法,也逐漸有了改變。他在跋伯虎詩畫中寫出對伯虎《倀倀行》的感受:

“……伯虎此詩,如父老談農,事事實際,中間作宛至情語,當由才未盡耳;然過此則為胡釘鉸矣。餘十年弄筆墨,不敢置眼睫間,今老矣,愛此畫,不妨並讀此詩,一再過也”(注十)

“餘嚐有唐伯虎《桃花庵歌》八首,語膚而意雋,似怨似適真令人情醉,而書筆亦自流暢可喜。……”(注十一)

《倀倀詞》:“倀倀莫怪少年時,百丈遊絲易惹牽。何歲逢春不惆悵!何處逢情不可憐!杜曲梨花杯上雪,灞陵芳草夢中煙。前程兩袖黃金淚,公案三生白骨禪,後事思量應不悔,衲衣持缽院門前。”(注十二)

在伯虎全集中,倀倀詞列於《漫興》十首之中,與他的《桃花庵歌》,均屬中、晚年之作。似怨似適,使人心動鼻酸,感慨無限,一讀再讀,不忍釋手;看來是歲月和遭際改變了王世貞,對唐伯虎中晚歲的慷慨悲歌,產生了遲來的共鳴。

再看看那些被顧璘視為“絕藝”,王世貞讚為“玉樓金埒”的伯虎早年作品,雖然穠麗、上宗六朝晉魏,但古代樂府和詩詞影子,所在多有,不若哀樂中年後的平淡天真,直據性情,更能撼動人的心弦。

伯虎著作中,賦,屈指可數,是較少的一類。

《汗巾賦》、《廣誌賦》、《昭恤賦》,在其稍後,乃至同時的士林中,已不可得見。

《金粉福地賦》,是他二十九歲在南京所賦。當時已解首在望,或黃榜初放;意氣風發,是他生平最得意的時刻。

豪華巨邸之中,燈燭輝煌,佳賓雲集,珠環翠繞,香氣襲人。所有的目光,均凝注在蘇州才子唐伯虎的身上。時間雖然已是仲秋,但江南依然殘留著幾分暑氣。

“閩山右姓,策府元勳;玉節淩霄而運,玉符奕世而分……”(注十三)

這位名傳遐邇的風流才子,輕揮折扇,啟唇朗吟的時候,不由得使人想到王勃當年,賦《滕王閣序》的景象;比較兩篇文章的筆調、氣勢和鋪排也頗有相類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