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樓居圖(2 / 3)

補西安不久,劉麟即遭父憂。前度寄寓吳興的結果,使劉麟對吳興山水,不能忘情;索性奉父親靈柩,葬於湖州,表示此生長為湖州人。

回憶執筆送劉元瑞守西安詩敘的往事,文徵明感覺猶在目前,忽忽二人皆已致仕多年。當文徵明揮灑“樓居圖”之際,想著劉麟窮困孤獨的晚景,不由得興起“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感歎。

文徵明繪製樓居圖前後,鬆江華亭徐階路經蘇州,知府王廷宴之於竹堂寺,請文徵明同席作陪。徐階字子升,嘉靖二年進士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也是文徵明居京時的舊友。皮膚白皙、身材矮小、舉止優雅的徐氏,聰敏穎異,有權略,常與王陽明的門人交遊。

一次,張璁倡議除去孔子的王號,把聖像換成木主,其餘籩豆禮樂均加以損抑。詔下儒臣集議的時候,徐階獨持異議。張璁召徐階,當麵嚴詰;徐階抗辯不屈。張璁怒極,厲聲嗬斥:

“若叛我!”

徐階則毫不畏懼,正色而言,表示有“阿附”才有“背叛”,但他根本就沒有阿附首輔,所以也就無所謂背叛。說完,從容不迫,長揖而出。鏗鏘的語句,嶙峋的風骨,一時傳遍京師。張璁為此把他外放為延平府推官。回首多年往事,文徵明感慨無限。即席賦詩,為徐階送行,也冀望他能為朝廷大用,造福生民。

此外,同在這年七月,他也為王廷作四體《千字文》,並行書舊日的詩篇。十一月,也就是王廷守蘇已近考滿,行將赴京述職的時候,見到徵明自選的詩集。詩分四卷,按年編次。最早的為二十歲所作,末篇則作於正德九年,時年四十四歲。前後二十四年間,一共存錄五百首之多。吟哦、咀嚼,王廷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文徵明青壯年時代遭際、人格、為學和思想的發展。“言為心聲”、“詩以語誌”,玩味這些詩作,看看眼前這位白發蒼蒼、手不停揮、溫和慈藹的吳門大隱,讓人感到人生命運雖變幻莫測;但,為一股浩然之氣所引導的心誌成長,卻有著一貫的脈絡。王廷對四卷《甫田集》愛不忍釋,於是序而刻之,使能流傳後世。

王廷,字“子正”,四川順慶府南充縣人,故又號“南岷”。嘉靖十一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後改為禦史。他和文徵明高弟王穀祥,同樣不滿吏部尚書汪的銓敘不公,上疏奏劾。得罪當道的結果,謫為亳州判官。嘉靖二十年,以工部郎中遷為蘇州知府。

王廷知蘇,禮賢下士,直節勁氣,不改本色。蒞官後,重鐫王鏊閣老和蘇州才彥心血結晶而成的《姑蘇誌》,算是他對蘇州的一點心意。誌中增列《歲貢》一表,則是對文徵明道德和學養的敬重。王廷每次造訪停雲館,往往流連竟日。而所談均屬金石文藝之事;文徵明既無所幹求,王廷更言不及私。用膳時,文徵明並不以郡守在座,增添美旨佳肴,待之一如家人好友。然而人生在世,隻能說是會聚有時,述職之後,萍漂何處,這兩位知交,均感渺茫。

嘉靖二十三年四月十日,八十一歲長洲老儒謝雍(元和)造訪,以手錄《枝山先生詩文集》十卷贈文徵明。對文徵明而言,十卷鈔稿,如睹故友,無異於珙璧,但也為他帶來一絲歉疚和惆悵。

謝雍的祖父舉人謝會,是枝山祖父的門生。其父謝昺,對枝山父親執禮甚恭。謝雍待枝山也如師如友;因之,祝、謝二氏,實為通家之好。謝雍對其祖父遺文,異常珍視,積極為之校錄、刻版,使先人的德義文業得以流傳。祝枝山曾撰《贈謝元和序》(注三)勉勵他的孝行,和篤於通家交往之道,同時也把雖然功名無成,卻進德修業努力不懈的謝雍,引為知音。《枝山先生詩文集》鈔本之贈,不言可喻,是希望借文徵明之力,使得傳誦千載。

枝山卒於嘉靖五年臘月,正值文徵明出京南旋,卻阻冰潞河之際。待春暖還吳,兩位知友,早已天人永隔,為文徵明留下永生的遺憾。祝氏晚歲,自己已將生平文稿詮次成帙,藏而未刻。謝世後,長子祝續檢輯遺作,得十之六七;其中多數為枝山所手錄。然而稿中,塗抹、修改、注釋,密密麻麻,外人難以辨識。丁憂期滿的祝續,隻好帶著父親遺作,遊宦四方,隨時考訂、整理及抄錄,直到歸老林泉,依舊在乃弟祝繁的協力下,繼續校勘。而經濟能力之不足,則是遲延十五六年後,無法付梓的主因。

嘉靖十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文徵明歸隱的第十年,曾意外的見到祝枝山二十四歲時的手稿一軸;詩、賦、雜文共六十三首。想到早年,先是都穆、枝山均以古文馳名吳中。數年後,他和伯虎也追隨其間,文酒雅集幾無虛日。那時年少氣銳,人人都以古人自期,對朝廷、社稷,都抱著很大的理想。轉眼之間,不但命運各異,除他之外,皆已先後凋謝。一時感慨,有如潮湧:

“……嗚呼!三君已矣,其風流文雅,照映東南,至今猶為人歆。餘雖老病幸存,而潦倒無聞,不足為有無也。此卷雖君少作,而鑄詞發藻,居然玄勝。至於筆翰之妙,亦在晉宋之間,誠不易得也。……”題祝希哲手稿(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