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墓地“龍脈”(1 / 1)

張作霖墓地與其父張有財的墓地相距200多裏,人稱龍脈之地,在當地有一番傳說。張有財的墓地在今天的大窪縣駕掌寺葉家鋪子村附近。在張作霖10多歲時,張有財與當地欒家鋪子的一位姓王的賭徒發生口角,爭執起來,張有財激動地說:“誰要輸了,就拿老婆抵債”。結果姓王的輸了。王怕真的以老婆抵債,對張有財懷恨在心,產生殺人惡念。當張有財經過一片樹林時,他乘其不備,一腳將張有財踢死。(另有說法,是用鎬打死的。)王見出了人命,便逃之夭夭。張作霖與其母王氏很久不見張有財回家,便托人四處打聽,未見蹤影。一日,他家養的一隻黃狗,從外麵回來,向王氏狂叫,並咬住王氏的衣服往外走,一直走到一裏多外的一片樹林邊的壕溝裏,才發現了張有財的屍體。張作霖與其母萬般無奈,隻好先將張的屍體用一領葦席卷好,用三根柳條編的繩子捆住,埋在村頭河邊的無主荒地上。後來發大水,將張有財的屍體衝出一裏多遠,露在河邊的高粱地上。張作霖又將其父的屍體就地挖坑掩埋。此前盡管張作霖把其父被害之事告到官府,可是殺人犯早已逃跑,難以緝拿。再加上張家一貧如洗,無權無勢,無人替他們說話賣力,此案不了了之。

20年後,張作霖當上“東北王”。這時方圓幾百裏的老百姓都說張作霖把他爹埋到龍穴裏了。據張學良的表侄趙鳳舞回憶:還有很多人說,當時張作霖是用千層蘆葉板、三道紙金箍把其父給埋了。張作霖對此很迷信,認為是“天地兆應”,“兆應既得”,“仍其舊兆”,所以其父的墳始終未遷,唯恐風水遭到破壞。

1912年,張作霖已升任中華民國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他並不滿足,還想繼續飛黃騰達,讓父母神靈保佑他進一步升官發財,於是委托姐夫吳永恩帶領風水先生,從山海關開始,在遼西尋找塋地,終於在十三峰峰下的石山鎮驛馬坊村附近找到了一塊風水寶地。此地位於東北三大名山之一的醫巫閭山餘脈,石門的山腳下今淩海市(錦縣)石山鎮驛馬坊村附近。這一墓園埋葬著張作霖的母親王太夫人和張作霖及原配夫人趙氏(張學良的生母)。據張作霖墓園的護陵人李子元等幾位老人回憶,過去在石門附近有13個山峰,到了清末民初時人們稱這裏為石山。驛馬坊在清代是個驛站,因乾隆皇帝到盛京(今沈陽)路過此地,在這裏飲過馬,故得此名。

張作霖與夫人趙氏及其母親王太夫人的墓地,安葬方向是頭西腳東,正對著兩山夾一崗的猴山(因過去這座山頂上有一塊幾十米高的猴形巨石而得名,後采石被毀。),在這座猴山的前坡,還有一塊巨形的白石,每當旭日東升,白石閃耀發光。距張作霖墓地的西南、西北方向約10公裏地,依次排列著鷹嘴山、猴山、印山、望海寺山。在當地有這樣的傳說:兩山夾一崗必然出皇上,還有封侯、掛印、騎馬、當官之說。在民國以前,石山附近的山上,到處都是原始次生林,望海寺山上還有一座寺廟,古樹參天,鬆柏長青。在距墓園約百米遠的地方,溪水不斷。

原墓園內外占地麵積40坰(現園內占地麵積隻有20坰)。墓園內原來的近千棵鬆柏,1958年因患鬆毛蟲害而被伐去,1993年在墓園內又種植了近千棵果樹。張作霖的墓園現為遼寧省錦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墓園內,除兩座原墓完整無損外,還保存著張作霖為其母樹立的九眼透龍碑和宣統皇帝1910年給張作霖之母王氏的誥命碑及供桌、石柱、圍牆等。

1936年張學良在西安時,派吳永恩之子吳廷奎回沈陽辦理張作霖靈柩運往驛馬坊塋地事宜。吳到沈陽後,先與東北軍舊部張景惠(時任偽滿洲國黑龍江省省長)、張海鵬(時任偽滿洲國陸軍部部長)等人聯係,得到了他們的支持。與此同時,日本侵略者也想利用張作霖靈柩運往驛馬坊之事,大做文章,鼓吹什麼“日滿親善,一德一心”等等。當時的偽滿報紙曾報道:“張氏遺骸埋葬,協和會之美舉”,等等。

1937年6月3日,由奉天開出一列專車,直到石門車站,送葬隊伍有一裏多長,參加人員有日偽官員和一些張作霖當年的部下將校軍官等,同時還有喇嘛、道士、和尚、鼓樂隊等。張作霖的靈柩在此安葬後,除“文革”期間墓門前的石柱被推倒、部分院圍牆有些損壞外,主體建築仍保存完好。現在到驛馬坊參觀張作霖墓園的人不少。1987年在張作霖安葬50周年之際,張作霖的侄兒張學文攜夫人王文瑞及家屬,在張學思夫人謝雪萍的陪同下,專程到驛馬坊墓地祭奠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