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同鄉同師”同愛國,各為中華做貢獻(1 / 1)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生於逃難中的大馬車上,養育在遼寧省台安縣桑林子詹家窩堡。

11歲前,其父張作霖在外闖蕩,家境貧寒,靠喝高粱米湯維持生計。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縣)城內附馬巷。

張學良出身於封建軍閥家庭,周恩來出身於沒落的書香門第。

張學良11歲時生母病故,同年進入沈陽。張作霖聘名師教他讀四書五經,學孔孟之道,同時也學英文,使他成為既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又有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開放型人物。

周恩來7歲喪母,10歲嗣母又故,家中料理兩次喪事後,已是債台高築,靠典當借債度日。他12歲到遼寧鐵嶺縣堂伯父周貽謙家寄居,入銀崗書院讀書,是年秋,到沈陽伯父周貽賡家,入新建沈陽第六兩等小學堂讀書,受老師進步思想影響,讀了不少進步書刊,並開始習慣了吃高粱米。他比張學良早一年進入沈陽。13歲時,在一次修身課上,回答老師“讀書為了什麼?”的提問時,答道:“為了中華之崛起!”此句後來成為傳世名言。

張學良16歲在沈陽基督教青年會聽了張伯苓先生《中國之希望》的演講,茅塞頓開,精神振奮,感受之深,難以忘懷:“中國之希望不在任何黨派,亦不在任何官吏,而在每一中國人之發憤圖強,努力救中國。”他為“息爭禦侮”,“救國救民”,曆經坎坷,最終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力挽狂瀾,毅然發動西安兵諫,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實現全國抗戰,成為改變曆史發展方向的巨人、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他曾提出過參加中國共產黨的要求,而未被第三國際批準。

周恩來15歲考進天津南開學校讀書,成為張伯苓的學生。1915年5月9日,袁世凱接受日本政府提出企圖獨占中國的“二十一條”修正案,周恩來在一篇作文中寫道:“嗚呼!處今日神州存亡之秋,一發千鈞之際,東臨同種,忽逞野心,噩耗傳來,舉國騷然,鹹思一戰,以為背城借一之舉,破釜沉舟之計。一種愛國熱誠,似已達於沸點。”後來他又先後東渡日本、留法勤工儉學,接受馬克思主義,最終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以上說明,張學良、周恩來既有出身不同、經曆各異的人生,又有童年喪母的不幸和“同鄉同師”的友誼。張學良在延安會談時就對周恩來說:“我的啟蒙者也是張伯苓先生,我們都是南開人。”他們生長在多災多難的舊中國,在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偉大事業中都做出了各自的貢獻。他們是時代的驕子、20世紀中華民族的精英。他們在救國救民的實踐中建立的友誼,不僅是他們個人的友情,而且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與張學良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