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何以高壽(2 / 3)

不把閑事掛心頭

張學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信仰主題,生命是空虛的,人沒有信仰,隻能像水上的浮萍一樣飄來飄去,人不是為個人活著,而是為別人活著。他一生曆盡坎坷、曲折,都是在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繁榮富強而奮鬥,即便身陷囹圄,也不改愛國初衷。在晚年,他完全生活在耶酥基督的世界內,其所有的喜怒平安,都由他來決定。

“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涼風秋有月;不把閑事掛心頭,本是人生好季節。”仔細想來,“不把閑事掛心頭”七個字,正是張學良總結的長壽之道。他心實誌堅,認為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義的。

按張學良的說法,他能長壽非常簡單:過簡單生活,什麼都不放在心上。他跟台灣作家郭冠英說:“我為什麼長壽?就是睡覺睡得好,我就是這個樣子,無論什麼時候,我要睡覺,就躺在那兒睡覺。沒關係,就是有人在那幹什麼,我都照樣睡覺。我長壽最大的原因,我這個人真不知道,隻是不知道愁。不跟你說笑話。真的不是我說笑話,你明天要槍斃我,我今天晚上也照樣睡覺。我不管那些事,我是不在乎的,我就要睡覺。我這一生,就真的可以說不怕死,不愛錢,……我現在正在度餘年。”他又說:“我這個人沒有什麼養生之道。我就是好吃好喝好睡,有時候我可以整整睡上一天也不睜眼睛。至於喜歡吃什麼?我內人燒的菜就很好,有北方人的風格。喜歡喝什麼?我當然喜歡喝白開水,咖啡和茶,我也喜歡。這就是我長壽原因嘛!”

美滿幸福的家庭

張學良有兩位賢內助——於鳳至與趙一荻。於鳳至協助張學良主管家務,趙一荻協助張學良處理政務。張學良幽居在浙江奉化時,於、趙有時輪流陪伴他,有時二人同在。1940年,於鳳至赴美就醫,趙一荻將剛滿10歲、還不能自立的親生兒子張閭琳,化名交給美國的一位朋友撫養,隻身前往貴州修文縣陽明洞陪護張學良。他們相濡以沫,患難與共。一直到她故去,整整60個春秋。

張學良精力充沛,興趣廣泛,愛好也多。凡是張學良要做的,趙一荻就陪著做,跟著學,樣樣都會。用英語與張對話,陪張打網球。張學良研究明史,寫文章,趙就給他買書籍、查資料。當張學良厭倦讀書,喜歡文物古玩時,就由趙一荻前去采買。

在台灣,有記者問他們為什麼能如此相親相愛,成為世人楷模?趙四說:“我喜歡他,是因為他為人誠實,從不欺騙人,對自己做的事,敢於負責。”問張學良:“你怎麼愛她?”張笑著說:“她能燒很好的菜,我愛吃。”記者問:“難道你們之間就沒有一點矛盾嗎?”張說:“那也不是。家庭中哪能不發生矛盾,發生矛盾,各自都讓一點就是了。”趙說:“這都是上帝的安排,上帝讓我幹啥,我就幹啥。他讓我跟他好,我就好好做。”

健身以恒

張學良從小就是一個好動的人。入講武堂後,身體由弱變強,他喜愛各類體育活動,尤愛打網球;騎摩托、開汽車、駕飛機樣樣都會。

他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為解除精神疲勞,染上毒癮。出國前以非凡的毅力將其戒除,歸國時,身體之好,判若兩人。在幽居期間除堅持打網球外,還玩雙杠、做體操、打麻將、下象棋、常散步、愛垂釣。

1993年張學良在會見東北大學一位教授時講過這樣的話:“人體是一個運動不停著的組合肌體,始終處在循環往複的有序運動之中,才維係著生命的生存。上了年紀的人除心緒要開朗外,要創造條件到樹林去吸收新鮮空氣和做力所能及的活動,讓自己穀氣消、血脈通、筋絡活、增健康,預防體魄老化。”

讀書養花興趣多

看書寫字,這是張學良幽居生涯中又一愛好。他潛心研究明史、佛教和聖經,頗有成就。在台北和夏威夷,人們說他老而思維敏捷,神誌清晰,故事連珠,說話極有條理而具感染力,有時還發出令人解頤的幽默語言。這恐怕與他每日勤讀書,善用腦有關。

張學良對中國傳統

文化的造詣頗深。“稱他琴棋書畫樣樣都會並不為過。他熟讀四書五經,《三國演義》、《魯迅全集》等書已讀得很熟。在台北時有些場合會用孔孟學說談今古之事。他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開卷有益”、“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等,是每個欲求知識長進的人必備品德。他評說魯迅改造國民有深刻的洞察力,對國人有哀其不幸,怒氣不爭的痛感。